





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
熊攀 著
第4章 小船儿轻轻
坎家福家的打谷场,坎家福将刨板绳索套在自己的左肩上,母亲两手在后扶着刨板把柄,将刨板放在一堆谷后。母子俩一个在前拉,一个在后平谷堆,将堆成山的谷子一下一下地散开。
“家福,村里刘书记儿子和你同年,他媳妇都怀上了,再过两个月就要生了。”
“姆妈,大嫂今年说不定又给您添个小孙子。”
母亲见儿子没顺着自己话往下说,瞅了他一眼,“你嫂子姆妈不担心。姆妈是在想啊,你高中毕业了,人也长大了,也该想想个人的事了。”
“姆妈,还早哩,我现在还没想过这事。”
母亲提着刨板返回谷堆旁,将刨板放在一堆谷子前,两手扶刨板柄,坎家福手拉绳子往前走。
“你现在呀,该想想这事了。其实,我和你伯都觉得庞姑娘这孩子不错。”
“姆妈,我们几个都是关系特别要好的同学,感情就如同我和家顺、家和一样。”
“姆妈知道你们同学关系好,不然,他们也不会到这乡下来受这份罪。姆妈看这庞姑娘啊,城里长大的女孩,到咱乡下来,干农活,晒日头,睡铺板,吃粗茶淡饭,凭这就说明这姑娘没娇气,能吃苦,日后会过日子;再有,这孩子人也漂亮,心眼儿又好,还有学问,姆妈很喜欢。”
“姆妈,您说的是。不过,这事急不得,也急不来,还是顺其自然吧。”
“这事是急不得,可姆妈要你晓得,这好女孩,追她的男孩子一定很多。如果你喜欢她,你也能感觉她对你好,那你就要大胆向她说出来,让她明白你的心意。”
“姆妈,您的话我记住了。”
母亲欣慰地笑了。堆成山的谷子都散开,母子两人拿过耙子在谷物间来回游动,粒粒谷子在地上散开,尽享阳光。
柯蓉芳和儿子晒完谷子,一前一后来到自家秧苗地田塍上。柯蓉芳见大块田亩的秧苗已扯了一大片,一把一把的秧苗用稻草缠着。她小声嘀咕,“这些孩子做事都很用心。”
坎家福问,“姆妈,您刚才说什么呀?”
柯蓉芳卷起裤角,“家福,姆妈看这秧苗扯得够栽了,你带国良他们去和家和会合,到湖里去玩玩。”
坎家福立刻兴奋喊,“喂,国良、玉冰、艳红、学儒,我们到湖里划船去。”
楚国良等人一听,笑嘻嘻起身纷纷上了田塍。坎家福带领大家在田间小路上小跑。地里只剩下坎家顺一人站在秧苗地里向哥哥姐姐张望。
柯蓉芳看着女儿,“家顺,你也去。”
坎家顺高兴跑上田塍,又转身看着母亲,“姆妈,我们都去了,地里就剩下您一人的。我还是不要去了。”
柯蓉芳走到秧苗地,“没事,家顺。你去吧,和哥哥姐姐开开心玩会。姆妈一个人慢慢扯。”
“姆妈,那我去了。您不要赶忙啊。”她兴奋转身地向前跑。
柯蓉芳看着女儿蹦蹦跳跳、两只小辫两边一甩一甩的背影,她微微笑了。
不老湖旁边有一大片荷塘,与荷塘相邻的稻地里,稻子已被收割,成群的鸭子精神抖擞嘎嘎叫唤着在稻地里觅食。坎家和在荷塘里撑一小船距离稻地百来米的地方。他将一根系长尼龙绳线的长竹篙拿起,在竹篙长线末端两鱼钩上各放只青蛙,再小心翼翼地放到一片水草丰美的水面里,人蹲在船上盯着水面。
坎家福他们向弟弟这边跑来。陈绍成、余艳红喊家和。坎家和从船上转身,双手做了个停的手势,随即他转身又蹲下身子,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岸上的人都屏住呼吸,连地里的鸭子也都安静下来,大伙不知坎家和在做什么。只有坎家福微微一笑。
坎家和盯着水面,忽然,他见竹篙下的尼龙绳有动静,他微微一笑,小心周旋一番,随后果断收线提起竹篙,两条四五斤重才鱼被钓了上来。
坎家和哈哈大笑,“才鱼儿,我可逮住你们了,哈哈。玉冰姐,艳红姐,明天早上才鱼儿下面条。”他将两条才鱼放进船里,再放好竹篙,然后欣喜地撑船向岸边驶去。岸上也发出一阵哄笑,像迎接勇士凯旋般迎着他。
坎家和将船撑到不老湖边,大家纷纷上船。坎家顺跑到船头边一个箭步跳,坎家福伸手拉她上船。他看大家都坐定,在船头拿起撑篙撑船,坎家和坐在船尾荡起双桨,向湖中央驶去。
坎家和笑嘻嘻摇动双桨,“两位姐姐,我们这湖有个特好听的名字叫‘不老湖’。听我婆婆说,凡是到过这湖里的人,日后都能长命百岁。今你们来了,以后永远都年轻漂亮。”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庞玉冰和余艳红咯咯咯笑得非常开心。
坎家顺笑逐颜开,“玉冰姐、艳红姐,你们别不信。听我婆婆说,很久以前,有位老婆婆带着小孙儿……”
坎家和立刻纠正说:“姐,是有位老爷爷带小孙儿……”
“我说是老婆婆就是老婆婆。”坎家顺睨了他一眼,又微微一笑,继续说:“很久以前,有位老婆婆带着小孙儿在湖边放牛,在湖坡边的草堆里,捉了一只年岁很大的乌龟。小孙儿说,这乌龟和婆婆年纪一样大。老婆婆告诉孙儿说,这是千年龟,比婆婆年长好几百岁。孙儿听了高兴地说,婆婆,那我们把千年龟放回湖里,以后你也能长命百岁。老婆婆笑着和孙儿把乌龟送回湖里。后来,老婆婆果真活了120岁。”
胡学儒哈哈一笑,“家和、家顺,听你们这么说,你们家老婆婆是不是每年都来这不老湖啊?”
坎家顺咯咯一笑,“我婆婆祥龙湖去得多,不老湖是必须来。我婆婆今年85岁,她说她要活满100岁,看我二哥还有家和都娶上媳妇。”
大家又哄然大笑。
庞玉冰开心地说,“难怪老婆婆这么大年纪,身子骨还这么硬朗。”她歪着脑袋问,“艳红,你说,再过六七十年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呀?”
余艳红咯咯笑呵两声,“什么样?那我们都成老妖精呗。”
大家听了又大笑。
楚国良自言自语,“你们成老妖精了,我们该成什么了?”
胡学儒摇头晃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国良,到那时,我们都成耄耋之人了。
楚国良嘀咕,“拄着拐杖?那我们都离不开老妖精了。”
大家一听又大笑。庞玉冰笑着拍打在余艳红的肩膀,余艳红捂住自己的肚子咯咯笑。
坎家福放下撑篙,“大家这样高兴,我们先在不老湖里游游泳,也算拜拜千年龟的家;然后再去荷塘摘莲蓬,你们说好不好呀?”
大家齐声道好。坎家福在船头撑着竹篙,坎家和在船尾摇着双桨,船向离弦的箭驶入不老湖中央。余艳红挽起庞玉冰的胳膊一起起身,然后两人走到船头,双手向前一伸,随即跳入湖中。不一会,她俩从水中露出头,高兴地划着游着。坎家顺赶紧下船向两人游去。
坎家和、楚国良、胡学儒、陈绍成也先后从船上跳入湖里。在离船不远处露出头来。随后,坎家和、胡学儒、陈绍成向湖心游去。坎家福和楚国良在离庞玉冰和余艳红不远地方游着。
坎家顺游到庞玉冰和余艳红身边问,“两位姐姐,感觉还不错吧?是不是特舒服呀?”
庞玉冰双脚踩着水,双手在湖面上划,“是挺舒服的。我说家顺,你们这真是个好地方。村后边的湖吉祥如意,村前边这湖长生不老……哎哟……”她惊叫一声,身子向上一纵。坎家福赶紧向她游了过来。
庞玉冰摸摸自己的脚,“刚才好像有鱼儿咬我脚了。”
余艳红咯咯大笑,“玉冰,莫非真是那千年龟在咬你,日后真让你成老妖精吧?哈哈。”
庞玉冰咯咯笑,“老妖精好呀。没听人家说,老妖精仍然是他心中的宝,拄着拐杖更离不了。”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余艳红见楚国良乐着,向他打起水仗来。随后庞玉冰和坎家顺也加入进来,坎家福也加入进来,四人一起向着楚国良打水。楚国良向坎家福反击,余艳红见状,向庞玉冰打水,庞玉冰也向她打水。一时间,在离小船不远的水面上十分热闹。
大伙在湖里玩了半天,于是,坎家福在船头撑船,坎家和在船尾摇桨,一帮人坐船由不老湖里进入到荷塘。大片荷塘里,碧荷一片,红白莲花点缀其间。
余艳红高兴站起身,“‘瞎子’,你古诗词记的不少,你应景应人,给我们吟诵几首听听。”
胡学儒站起身来,望着前面。他清了嗓子,摇头晃脑开始吟诵起来,“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陈绍成拍着手,大声叫好。余艳红、庞玉冰等也欢笑鼓掌。两只小鸟从荷叶间飞起向前飞。
坎家顺手一指,“玉冰姐,你看,鸳鸯。”
庞玉冰手搭凉蓬向鸳鸯望去。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胡学儒吟诵道。
余艳红向他伸出大拇指,连声说好。
船缓慢向前。胡学儒见陈绍成、余艳红、楚国良连摘下莲蓬, “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帘子,莲子清如水。”
庞玉冰摘下一初长成的莲蓬,嫩嫩的、青黄青黄的,她用鼻子闻闻,再用手抚摸。胡学儒见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坎家和十分仰慕,“学儒哥,你背的古诗词可真多。”
楚国良摘下一片荷叶叠成帽子戴在头上;余艳红顺手摘一朵莲花插在国良头上。
胡学儒又吟诵,“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坎家福撑船,“行啊学儒,刚才吟诵的几首诗,应景应人,都不错。”
船继续在荷塘里前行。
胡学儒显得惬意,“家福,你读的书最好,你也给我们说道说道。”
坎家福撑着篙,看着满塘的荷叶、荷花,“要说这荷莲,的确是大自然中最独特的植物之一。天地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构成,一般的东西只秉承五行中的一行,可荷莲却生长在水中的泥土里,它自己又是木,所以,它秉承五行中的三行。所以,荷莲的全身都是宝贝。”
大家全神贯注听他说话。
“先说这荷叶,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瘦身的良药。国良,你想减肥,以后就常喝点荷叶茶……”
众人哄笑起来。余艳红粉红的小拳头打在楚国良身上,楚国良腼腆摸着自己的头朝她一笑。
坎家福继续讲,“常饮荷叶茶,还能降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荷蒂可以补气;莲子心可降心火;莲子肉,《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它能‘补中养神,除百病,久服轻身耐劳,不饥延年’。至于莲藕,农谚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等秋秧栽后,我们可多吃莲藕,生吃可清热凉血,熟吃可健脾胃养血。民间还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的说法,女性血虚的情况比较多,可常吃些藕。”
胡学儒问,“我说家福,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呀?莫非你大学要学医不成?”
“没什么。”坎家福说,“我只是偶然看了一位中医教授写的一篇文章,觉得有意思。”
庞玉冰看了坎家福一眼,似乎又想起在稻地里他用夏枯草和车前子给她止腿上血的情景,和颜悦色地朝他一笑。
坎家顺嘻嘻笑,“二哥,既然这莲这么多好处,何不让大家多摘一些?”
“对对对,大家别光顾了说话,多摘些莲蓬。”坎家福撑船。
大家高兴地摘莲蓬、把弄荷花,一会儿,莲蓬装了一小船。
(责任编辑 胡采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熊攀,男,出生于1966年,湖北汉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委组织部干部、市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蒲阳花》《当代作家》《光明网》《湖北日报》《首都头条》及新媒体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及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飘逸的长发》获2021年度《当代作家》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