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化
\ 【锐评论】刘斯奋: 古典诗歌——进入传统文化的捷径
【锐评论】刘斯奋: 古典诗歌——进入传统文化的捷径
精华
热点
22-02-14 19:07
26020
阅读
关注
古典诗歌
——进入传统文化的捷径
刘斯奋
/文
未必人人都有兴趣写诗。这里只谈一个问题:传统诗词,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条通幽的捷径。
近百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
360度的戏剧性变化——从极端自豪到极端自卑,又从极端自卑到狂热追捧。但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来说,恐怕普遍存在一种困惑,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通过阅读经典古籍,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资治通鉴》之类。但这类古籍都比较难懂,对于普通人来说甚至枯燥乏味,不容易啃得进去。那么怎么办呢?如果你是一心做专门研究的,那么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啃。但如果不是打算做专门研究,而且作为一般阅读也感到困难重重,望而生畏,但仍旧希望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切近的了解,使自己在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回归潮流中不至于完全落伍、掉队,那么根据我的经验,阅读古典诗歌,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
中国历来有诗国之称。从古至今二千多年间,由于民众的喜好,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以诗取士,诗歌的作者之众,留下的作品数量之多,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光是成书于清代的《全唐诗》,就收入了4万9千多首,作者2 千2百多人,而且还远不是全部。建国以后成书的《全宋词》则共计辑两宋词人1 千3百余家﹐词作约二万首。如果把其他朝代的都算到一起,那真是不得了。
这多如恒河沙数的诗词作品,就作者身份而言,
上至
帝王如汉高祖、三曹、隋炀帝、唐太宗、玄宗、李后主、宋徽宗,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下及各级官吏、文人墨客、和尚道士、市井游民、甚至青楼歌妓(唐代鱼玄机、薛涛宋代严蕊、明代马守真、柳如是等等)各个阶层都有;而就内容而言,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交通、风土人情、天灾人祸、艺术、爱情、劳动等等,真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备。就表现方式而言,记事、抒情、述志、议论都有。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诗歌的作者的主体,属于当时的知识阶层,他们饱读诗书,上面提到的那些经典著作
对他们来说是烂熟于胸,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方法、审美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并随时随地渗透深溶化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我们通过阅读,就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价值取舍。
因此可以说,这些古典诗歌本身就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举例说明:大风歌、一江春水向东流、孝道:慈母手中线、爱国岳飞满江红,唐诗反映盛世、南宋反映偏安等等)而且最要紧的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古典诗歌有别于其他古代典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文学作品,是靠艺术形象和情感抒发来进入人的心灵的。那加上它们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易诵易记,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会远比那些硬梆梆冷冰冰的古代哲学、经济、历史之类的著作容易读得进去,也更易于接受。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去读其他经典古籍,也就顺畅得多了。
当然读古诗也有其难度,因为毕竟是古代的作品,且不说思想观念,光就遣词造句、语法结构而言,与今天显然存在颇大距离。譬如用词务求省俭精简,句子必须迁就平仄格律的要求等等。因此甚至与古代的文章相比,诗词在语法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如果不掌握,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例如“海日生残夜”这句诗,按文章的语法应该是“残夜生海日”或者“海日生于残夜”才对。但为了迁就平仄声韵的格律规范,就把“残夜”和“海日”来个对调;加上五言诗每句只能五个字,结果那个“于”字也只好省略了。如果不懂得这种特点,仍旧按文章的语法来读这句诗,就会给弄糊涂:海日怎么能“生”出残夜来呢?又如杜甫的“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本来是“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是为了适应平仄的规范而这只变成这样。以上是随手拈来的两个例子。类似的特殊语法可以说比比皆是。为就需要以常理度之,或者查对词典。
总而言之,以我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体会,从古典诗歌入手,确实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
文化名人刘斯奋近照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45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