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
石会文,曾任湖北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大学本科,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武汉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在若干纸刊和微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两百余篇。曾获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经济日报》发表杂文、通迅十余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经济专著两本。

【长篇小说连载】
春 去 冬 来
文/石会文
(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日渐软弱腐败,朝政病入膏肓。时年五月,英、德、法、美、日、意等八国,以“护商”、“保教”为由,组织八国联军武装攻占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京城沦陷战火之中。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被掠夺珍宝文物无数,多少建筑古迹被付之一炬,令国人痛心疾首。
此时清政府不但不反抗,反而弃民生不顾,自顾撤离京城。光绪与慈禧借“西狩”之名,带文武近臣逃往西安避乱。可怜北京城内,狼虎嚣张,峰烟四起,陷万民于水火之中,国体铩羽糜乱,苍生仰天泪目。
然而,中原腹地的农村,由于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西方列强的侵掠戮杀较轻,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那里沃野千里,富硕万地。涛涛汉水腹经而过,九曲回肠汇入长江。汉水有一条支流,蜿蜒四百里,养育着大半个江汉生灵,也悠悠而然,去了长江。这条河名叫通顺河,多好听的名字,雅致吉祥得人都醉了。通顺河虽小,清光绪、宣统年间却是一条贡道,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如莲子、盐蛋,都是经通顺河入长江东行,再由长江入运河北上进入京城的。
在通顺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有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叫黄陵矶,别看地方小,它可是通顺河的咽喉,通顺河水就是从这里进入长江的。从黄陵矶向西不足四十里,有一个小镇叫沙湖。
说起沙湖,镇虽小,可在湖广几省却是赫赫有名。沙湖,在历史上已两易其名了。自隋唐建制以来,一直都叫沙湖,可到了宋仁宗时期,仁宗皇帝到民间体查民情,路经沙湖,看到湖岸的沙滩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致美以极,不尽感叹,脱口而出:好一片玉沙啊。从此沙湖改名玉沙。
御赐之名,何等荣耀,连沔阳州的官员都眼红了。说也巧,至后还成立了沙湖州,反而管辖沔阳,故有沙湖沔阳州之说。不知到了哪朝哪代,玉沙又回归沔阳州管辖,玉沙也改回为沙湖。岁月沧桑,江山更替,哪能一成不变哪。
沙湖算是一个古镇,隋唐建制,千年史由,声誉远播。乾隆至同治、光绪年间,是沙湖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
不要说乾隆五十五年修建的魁星阁,威武壮观,十里可望,名震八方,香火甚旺。就是因阁流传的一段神话也让沙湖人引以自豪。传说道光二十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魁星阁灯火明亮,熠熠生光,阁楼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有如天籁之音。此时,镇上李老爷家也传出了婴儿哇哇堕地之声。第二天风雨骤停,晴空万里,街上就传开了,李老爷家的儿子是文曲星下凡,李家和整个镇子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沙湖要出人了,天合人意。这个婴儿就是后来清朝的翰林李绂藻。
李绂藻,清同治、光绪两朝为官,官至从二品,曾一身身兼礼部、刑部、户部、工部侍郎,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清廷三百余年,除曾国潘一人身兼四部外,就只有李绂藻了。李绂藻为官清廉,勤政能政,深得朝政拥戴。他为家乡沙湖也做了不少好事,沙湖的石板街、魁星阁矶头、东方小学堂,都是他出资修建的。为官一任殷及家乡,也算千古流芳。
镇上有一条河街,很有周庄、乌镇的风范。岸上青瓦长廊,飞檐连延,可避雪雨,可借乘凉,商贾云集,十分便利。粮行、渔行、牛马行、茶馆、饭馆、旅馆、铁铺、篾铺...枇栉而立,人流如潮,颈背相望。河岸下清水流长,白鹭轻翔,千帆竞过,百舸争流,船夫号子响彻河槽。这些都引以代代沙湖人的自豪。
小镇的正街是一条石板长街,足有三里路长,百货店、绸缎店、副食店、杂货店、学堂、诊所、戏楼、客栈,排满长街。还有林林总总的江西会馆、浙江会馆,安徽会馆、湘江会馆,让南来北往的客商把小镇闹得风声水响,繁华荣昌。
满街星罗棋布的庙宇,沟流、石桥随处可见,仿佛一座花园小镇,如仙山庙、祖师庙、观音庙,七圣庙、三义殿、法华寺、广生祠、长春桥、娘娘沟等八庙四娇,尽显沙湖古老而文明的深厚积淀。
远近乡野都说沙湖是个很美的地方。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沙湖赋辞留章。其中李白的《游沙湖》“洞庭水,钱塘月,沙湖水天竞一色。”其诗自然流畅,情韵悠长,流传至今。后人将此诗镌刻于沙湖魁星阁内,可叹毁于一场龙卷风,阁倒文消,李白的风骚也随风而逝,留下千古遗憾。
历代诗人写沙湖的还真不少,如唐朝宰相狄仁杰的《游沙湖记》明朝沔阳知州李廉的巜咏沙湖四首》明朝翰林董承叙的《沙湖别史生》明朝沔阳县令胡宝田的《题沙湖梦园》尤以李廉的《咏沙湖四首》为佳。笔下其水、其鸟、其草、其魚、其人、其趣、其情其感,描述得极为深切,仿佛身临其境。如“岸柳溪桃春可怜,沙村漠漠浸湖天。魚罾斜挂洲前月,贾船遥炊日暮烟。汉江涛翻楚泽东,沙湖迢递宅魚龙。九真山下桃花月,三汊河边芦叶风。娇女兰舟挂你桡,水光颜色不胜娇。寻珠窈窕临流照,忽堕钗头双凤翘。水月江云鸣鹤莺,浦篱岸芷睡交青。萧条独有千里客,怨绿愁红无限情。把个江南水乡沙湖写得如诗如画,风情万种。
沙湖镇的北边是一个很大的湖,叫红土湖,连同湖岸的陆地叫红土垸。其实那里的土并不红,为什么叫红土湖、红土垸?传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于元至正十七年率红巾军在此屯兵,招兵买马,操练队伍,以此为据点。后来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此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虽谅军取胜,但双方死伤无数,士兵的鲜血染红了阡陌原野,当地人为纪念这场战斗,将这块曾经发生战斗的土地从此更名红土湖、红土垸。
可叹汉王陈友谅后来池州决战,兵败朱元璋,英雄壮志未酬,遗恨九泉。陈友谅死后,其小妾被朱元璋占有,封为妲定妃。不久妲定妃生一子,取名朱梓。朱梓长大成人后,妲定妃告诉朱梓其生父是陈友谅。朱梓得知实情,含恨自焚,年仅二十二岁,这段悲壮凄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陈友谅的传说,更为广泛的是“沔阳三蒸”陈友谅的夫人张凤道在军中掌管缮食,部队在作战中缺衣少食,为解饥肠之困,张凤道用碎米粉和野菜做成菜糊,不仅解了饥困,而且十分可口,深得士兵喜欢。后来便逐渐发展到蒸菜、蒸肉、蒸鱼,成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三蒸,以后便俗定为“沔阳三蒸”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我们无须过于追究传说的真实性,我们只要从传说中有所领悟就足够了,历史是一面镜子。

红土院除了少量的陆地外,大部分都是湖泊,如红土湖、隔垱湖、余家湖,月湖,境内的村落多是半岛或湖中岛。
在余家湖的岸头有一个村落叫余家场,水路离沙湖仅五六里。历来属沙湖所辖,这块地方可是沙湖的骄傲,因为草根巨商江秉城就出生在这块土地上,他是汉口最早、最大的航运大亨之一,为中华的航运发展作过不懈的努力,为家乡首开火轮通航,这些都是历史不能忘记的。
余家场是红土湖边最大的村落,数百户人家在此生息,村子最集中的地方已形成了一条长一里多路的街道,街道只十来米宽,青色石板铺就,两边的青瓦房整齐地排列着,古香古色的。街上还有几家固定的商铺,百货、杂货、粮行、诊所,私学等一应俱全,人们都叫余场街。
早上赶集的时候,街上十分热闹,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停地嚷着,四里八乡的人都集聚于此,自由交易。可早集一散,街上便安静下来了,连行人都很少,又成了一条静街。湖区的集镇恐怕都是这样子吧。
余家场并不出名,但它旁边的一个叫野猫沟的地方倒有点名气。
野猫沟是红土湖的一个半岛,野猫沟出名并非那里有野猫出没,而是那里盛产一种叫麦黄草的野草。麦黄草中藏着许多野虾,野猫沟的鸭子吃了这野草野虾产的蛋,腌制后便是朱砂红盐蛋,色泽艳丽,味道鲜美。开始只在沙湖流行,故名沙湖盐蛋。后来经翰林李绂藻带到了京城,光绪和慈禧品尝后大加赞赏,慈禧还赐名“一点珠”,以后沙湖盐蛋便成了年年朝贡的贡品,誉满天下。所以,说起沙湖盐蛋的来历,总不会忘记余家场的野猫沟。
悠悠往事,千年不朽,记载着古老文明的小镇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晶莹闪烁的浪花。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