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青春修湘黔
苦干巧干

(十七)
当年,我国的汽车工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可以生产的四吨级的载重汽车只有一型,就是位于吉林长春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仿制前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吉斯150”,被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解放牌”载重汽车。(后赫鲁晓夫上台,他换掉了“斯大林”的厂牌,并将“吉斯”该为“吉尔”。)
现在见过“解放”卡车的人不多了,开过“解放”的人更是寥寥。现在开车上路的人油门一踏就是六七十公里的速度,上了高速随便就是一百多的时速。

而那种老“解放”,最高时速就是65公里。在公路上如果开到40“迈”就已经有“飞起来”的感觉了。而且方向、油门和离合器的操作相当吃力,人体肌肉所消耗的力量丝毫不亚于健身房的健身器材。
曾有苏联军方专家评价这种汽车,“如果能操纵这种汽车,就再也没有操作不了的汽车。”

我国从1953年引进并仿制这种汽车,到1985年完全停产,共生产了一百二十多万辆“解放”卡车。“解放”汽车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还有许多人对她怀有深深的感情。

还有南京生产的仿苏联“嘎斯51”的二吨半的“南京嘎斯”。(后来又有武汉嘎斯投产。)
那时,“二汽”刚刚成立。据说他们为参加湖北省的建国三十周年国庆典礼而特意赶制了三十辆“东风”牌载重车。
为了怕汽车经过主席台时抛锚,专门安排了三百个强壮的青年工人埋伏在主席台两侧,随时准备推车。
三十辆东风汽车硬撑着没丢脸。
但车队在风光地经过主席台,开到长江边的时候,还是有几辆车熄了火。

湖南也在试制载重汽车。
记得当时生产的一种叫“洞庭牌”的轻型载重车,质量极差。甚至人们宁愿开手扶拖拉机也不愿开这种车。
人们还编了顺口溜来讽刺这种车:“洞庭、洞庭,一动就停。”
邵阳分指使用的“布切奇”五吨载重车的质量也相当差,而且在设计上原本就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它是按照欧洲的平坦高速的道路标准设计的,根本就不能适应我们国家的道路情况。
尤其是在铁路工地,大部分时间跑的是崎岖险恶的临时便道。
加之我们确有少数司机属于那种“霸蛮”司机,存在使用不当的现象,这就大大地加速了罗马车的损坏速度。
在偌大的分指停车坪里,经常有数台到上十台的罗马车“趴窝”待修。
质量差倒还可以修,偏偏零配件奇缺,往往连一些常用的配件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技术高明的修理工也是束手无策。
但那时的铁路建设的状况是,时间短、任务重。“提前修好战备路,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几乎是所有建路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于具体的施工单位来说,不能保证运输能力即意味着无法完成工程进度。因此,各县指挥部要车都要得很急迫,常常为几台车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在这种情况下,分指后勤部决定不等不靠,成立了以修理连连长朱富卿同志为首的技术攻关小组,土法上马,技术革新。
当时,因为罗马车跑的都是坑坑洼洼的简便公路,钢板断得比较多。
短钢板断了还好办,我们可以用长的改成短的。
最恼火的是断第一片。
第一片最长,两端各有一个卷筒。由于没有配件,我们只好尝试着用解放牌的钢板一片进行改装。
把解放一片长出的部分用氧焊割断,然后再在烘炉中烧红,将其弯成圆筒状,再进行淬火。
修理连的两个锻工是从邵东县指调上来的魏家父子。
他俩原来是农村的土铁匠,连空气锤都没有见过,对“热淬火”之类的热处理工艺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
他们先后用水和机油进行了改装钢板的淬火试验。
通过几次试验,装上了改装钢板的罗马车隆隆驶上了铁建工地。
车轮日夜飞转,经过了严峻的考验,那些装上了改装钢板的车辆居然跑得很好。
一天我上班,电焊工王岐国抱来了一大堆烧满了电焊的钢棒。
一问才知道是俗称“大王针”的汽车转向节主销。
这种使汽车转向的零件是极易磨损的,而且这种零件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人和车的安全,如果勉强使用磨损过大的“大王针”,一旦发生故障就极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惨祸。
但要命的是,这种事关人车生死存亡的零配件偏偏没有!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将其均匀地烧上一层电焊,再用车床将其车成标准的尺寸。
加工这种活儿是所有车工都极为恼火的事情。因为烧电焊产生的焊疤又硬又脆,稍有不慎就会打坏车刀。有时候小心也是枉然,车一根“大王针”要打掉好几把车刀。而磨好一把车刀则要花费一个车工几十分钟的时间。
后来,我们专门打造了一批用于车粗活的硬质合金车刀,才磕磕碰碰地把这批活儿干出来。
虽然干得很苦很累,但看到装上了自制“大王针”的罗马车重新振作了雄风,生龙活虎地开出了车场,我们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其实,这只是信手所举几例。罗马车上的零配件成千上万,基本上都是坏那里,修哪里。能配就配,能改就改。
到建路后期时,我们对罗马车的修理和改造(这种车本来就存在许多设计上的缺陷)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境地。
最令人咂舌的,是我们还将两台被击穿了缸体的发动机焊补好,成功地修复好两台发动机,让两台被判了死刑的罗马车起死回生。
我们还让两台天生就是在公路上跑的罗马车变成了在铁道上跑的工程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奇迹。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群平凡而朴实的铁路建设者。
(未完待续)

(当年雷锋同志开的其实是嘎斯51型,新华社记者为他拍照的时候换了这辆新“解放”卡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