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正月十六叫亲的风俗
文 / 房兴华
我们临沭一带有“过年吃饺子没外人,不出十五还是大年”之说,老祖宗规矩,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前这段时间,出了嫁的女人是不能待在娘家的,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不仅如此,老祖宗还流传下来正月十六叫客的风俗,这天,出了嫁的女人,会早早打理好庭院,备好饭菜,在家门口眺望娘家人,来叫亲的一般是娘家的哥哥弟弟或侄子,也有的是自己的父亲亲自去接。
正月十六回娘家,这是妇女们最期盼最渴望的事情,这天,就是再忙,事儿再多,已经出嫁的女人也要回趟娘家,一家子在一起团聚团聚。虽说之前可以走娘家,但这一天意义却不同。正月十六回娘家可不比平日里独自回趟娘家,是有讲究有计较的。虽说没有什么仪式,但也有些个说法,早先都要等着娘家的人推着独轮车子,牵着毛驴来,后来都是骑着自行车,再到后来都是开着车了。
开阔的田野阡陌之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人流来来往往,有去闺女家叫客的老人,有去姐姐妹妹家叫客的青年或中年汉子,也有去姑姑家叫客的小男孩或小女孩,很是温馨动人,定格成一幅撩人心醉的沂蒙风情画。

抹过晌,路上又多出了些往娘家赶路的妇女,窄窄的巷道里,簇拥着一群回到娘家的妇女,那个喊大姑你来了,那个喊二侄女你来了,那个喊大妹你来了,那个喊二姐你来了。那种亲热,那种激动,那种怀恋和期盼,让人难忘。宽阔的大街上,更是热闹,一群群,一簇簇,一对对,都是从各地赶回娘家来相聚的妇女。
她们出嫁了,有了自己的家,也许只有在正月十六这个日子,她们才能重新找回那份亲情,那份感受。年老的,年少的,都要回来看看自己的父母,看看自己的兄弟姐妹,看看老老少少,看看过去的伙伴。
这天,乡邻们都喜欢聚在村头的石堆上,看人来人往走亲戚接亲戚的,不管谁家来了人,都羡慕的不得了。如果哪家娘家门上不来人,这家女人就感到很不自在,看着人家妇女一个个被娘家接走了,馋得要命,这一天,她们总会在等待,期盼,失望,悲伤中度过。
正月十六是妇女们的节日,更是孩子们的节日。这一天,他们也能够去跟着大人走亲戚。对小孩子来说,走亲戚是最快乐的事情,可以自由地玩乐,可以见世面,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这天晚上,是小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和接来的小亲戚一起玩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听老人讲故事,猜谜语,燃放烟花,赏月,打拐,翻棉单,唱民谣等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老风俗老规矩,说消逝就消逝了,现在妇女回娘家很容易很随便,自己想怎么去就怎么去,想啥时候去就啥时候去。正月十六,再也不用娘家人去接了。方便了,自由了,减少了应酬,减少了来往,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却不知不觉地被减去了。一些不该改变的却改变了,省略了,怎么说也是一种遗憾,正月十六接亲戚,已经成为过去的风景,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

房兴华,男,60后,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临沭县作家协会主席,《临沭文学》主编,临沭县十大文化之星。
迄今,已在《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文学》《大众日报》《东方散文》《临沂日报》《沂蒙晚报》《临沂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逾百篇,有7篇作品入选《中国优秀散文集》在各类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受到山东省文化厅表彰奖励。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