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第三部小说首发式的场所,王国进亲自选定在复旦经世书局。距离经世书局不远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那里正是王国进当年攻读博士学位的地方。
取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入行投资界的王国进,近年来忽然痴迷于文学创作,写作计划还颇为宏大——这次面世的《投行恩怨》,是他计划完成的“财经小说四部曲”的第三部。
选择在复旦经世书局发布自己的新书,王国进的理由很简单:携上市新书重回母校,能找到亲切、踏实的主场感觉。
非纪实写作 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投行恩怨》之前,王国进已经相继推出了《资本迷局》和《融资风云》两本财经小说。
谈及创作财经小说的初心,王国进表示,他希望以文学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做一个历史性的回顾,让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和了解这一伟大历程的艰难、曲折及难得,了解投资理财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投资理财水平,分享改革开放的伟大红利。
作为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名校经济学博士,王国进选择虚构写作而非学术作品,来呈现他对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认知和思考,自有他的考量。
“ 虚构写作给了我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现空间,”王国进举例说,新面世的《投行恩怨》就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振兴为背景,以投资银行业这个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的特殊行业为切入点,通过一批生于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及他们的子女在个人成长、读书、恋爱、工作、创业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耐人寻味的故事,再现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崛起与辉煌,以及社会和人性的变迁。“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投资银行业从萌芽、发育、成长再到壮大的恢宏历程。”
王国进介绍称,作为自己的“财经小说四部曲”的第三部,《投行恩怨》与前两部《资本迷局》和《融资风云》一脉相承,记述了改革开放后金融行业发展壮大的宏伟历程。《投行恩怨》重点演绎了中国投资银行在众多资本市场活动中的成长历程,以国有企事业单位股份制改革、外资外商引进等事件,以及公司融资、并购、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为情节串起小说的故事链,揭示了改革开放后投资银行业应运而生的市场机遇和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
浓发搔更疏 创作四部曲呕心沥血
作为经济学博士和职业投资人,王国进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并不被一些人看好。
起初,连他身边不少亲友都不甚理解,有人甚至断言,他写财经小说,纯属一时起兴的玩票性质,不太可能完成他所称的“四部曲”的写作计划。
在创作小说之前,王国进出版过《做一只跳出温水的青蛙——知识经营战略研究》、《经济学的社会责任》等学术专著。写书,在他看来,似乎并没有那么难。
然而起笔创作小说时,王国进坦言,自己的确遇到了一些挑战。
最大的困扰是时间。
刚开始,王国进每天将新写的小说篇章放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推送,很快集聚一批全国各地的文友和粉丝。粉丝们发现,王国进常常在午夜甚至凌晨才在微信号上更新推送新内容。
“我是一个投资工作者,这项工作本身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作是利用业余时间,但即便是晚上和节假日也经常因为出差、业务交流、项目加班而无法进行文学创作。”
这种情况下,王国进只得更加注重时间的规划和集约。“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刚开始创作小说的时候,我的头发还非常浓密,三年写作三部小说,我头顶超过三分之二的头发已经没有了。”
此外,凭着一腔热情一头扎进小说创作的王国进还发现,创作的源泉并非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思维会出现枯竭的情况。“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内心会非常焦灼,吃不好,睡不着,有时会从睡梦中惊醒。”
想放弃的念头,也有过。
但王国进是一个凡事和自己较真的人,既然“创作财经小说四部曲”的牛皮已经吹出去了,他绝不会让自己成为亲友眼中只会吹牛皮的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以文学形式展现出来这件事本身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加上我自己从来不愿食言,我咬着牙坚持下来。”
剧透收官作品 寄寓更大的期望值
《投行恩怨》才刚刚面世,“财经小说四部曲”的收官之作《股权之争》已经在王国进的头脑中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王国进透露说,《股权之争》目前正在紧张创作,将以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为背景,以金氏股份和江海能源这两大上市公司的股权争夺战为主要内容,通过80、90年代出生的一批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与50、60年代出生的一批上代人在生活理念、企业经营、投资发展等方面的冲突与合作,甚至两代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系,再现市场竞争形状,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虽然这部作品尚在酝酿之中,但王国进对这部作品有更高的期待,“小说对于普通人了解企业并购具有科普价值,对于专业人士把握市场机遇,提升并购水平,尊重竞争伦理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学术界回顾和总结转型期企业并购和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具有学术价值。”
“如果说前三部小说分别是新中国股市、融资、投行的“通史”,那么,《股权之争》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断代史’。”
(本文作者徐斌忠,原载周到上海2021-1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