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联的扣题与关联
郭培友
我粗通楹联常识,因事务繁忙,连诗词都很少练习写作,楹联就更少练习与酬对。只是去年,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倪进祥老师,命我为世界上最大的土楼福建庄上土楼,写一副十一言或十五言的楹联,我只是勉强地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很少写,只是读读这方面的书,就像我学写字一样,只是挤时间读帖,很少动笔,但多少也有点长进。

题福建庄上土楼:
其一
上联:楼中山色,云烟有意充盆景;
下联:世外桃源,风月无边入画图。
横批:水村山郭
其二
上联:历千年风雨,依然水秀山青,城郭犹是;
下联:居百代故园,今者楼空人去,子孙已非。
横批:世事沧桑
近日,山东岱岳诗词学会为贺"元宵节"安排了楹联创作,肖力勇、杨兴强、傅英家三位学会的领导分别出了上联,三位老师的上联俱佳,其中傅英家老师的上联"楼高得月蟾宫近",在联中既有因果关系,又"月"与"蟾宫"同意,对下联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就把对此句下联的习作体会汇报一下,请读者和方家教正。
我曾拟了两个下联。
1.下联:彩耀惊娥素女来。
2.下联:岳峻通天玉宇低。
这两个下联都照顾到了因果关系。即元宵节灯彩耀而惊,惊而来。岳峻而通天,通天而天低。
也都照顾到了同意。即娥,素女同意。天,玉宇同意。
平仄、词性也没有问题,这算对上了吗?愚以为第一联算及格,第二联就不及格。
对联不同与律诗中的对仗,而比律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一些。因为律诗中的对仗句,能依赖其他一些句子能补充说明而达意,而对联的下联就没有任何依赖了,只有依赖下联自身达意,这在内容上要比律诗对仗句更难一些。
诗词名家钟振振教授曾讲:"判断好诗(词)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它们的立意与构思,次则章法、句法,又次则修辞、练字,最后才是格律、声律"。我们认为,这个标准衡量楹联也是恰当的。
而现实中有些老师总把格律、平仄、词性对仗做第一标准,拿楹联来说,非要求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就过于苟刻了。
像我拟的庄上土楼第二个联中
的"青"对"去",今天看来是形容词对动词而不工,其实古人词性没有今天分得细,甚至说根本没有动、形、介、副词等概念,只分实词和虚词,这就是虚词相对,看古人的名联佳作,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所以说,除"无情对"外,对联不能只讲究平仄、词性的对仗,最主要的还是内容。
因本次出题是贺元宵,判断一幅联,一是要看联是否扣题,即与元宵有无关联。因上下联是一个整体,此上联与元宵关联不紧甚至可以说无关联,这也并无大碍,相信原作的下联一定会有所关联。但我们对的下联如再不关联,就会使上联失彩,使整联失败。
二是上下联一定要关联。如上下联无关联,既使平仄,词性对得十分工,也不能算佳联,甚至说不能算对上了。
我拟的"彩耀惊娥素人来“除照顾到上联的因果、同意外,内容上还关联上联,"彩“指灯彩,与"元宵节“有关联,"娥、素女"即嫦娥,与上联的"月、蟾宫“有关联,既然"蟾宫近",灯彩才能耀惊嫦娥而来。而"岳峻通天玉宇低"对仗亦工,在律诗中或许能用上,因与本题“元宵节"并无关联,不能算及格,所以舍弃不用。

作者简介: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岱岳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苑》微刊创办人、主编。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主要作品有《郭培友诗歌创作谈》系列、《郭培友语句录》系列、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