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州有四宝,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
这四种美食,不但让乾县的每一个人引以为傲,并且因为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美丽传说,声明远扬,也成了天下众多食客舌尖上的美味。
不过,就四宝中的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的历史渊源,许多文章记载和唐代及修筑乾陵相关,笔者对此不加存疑,但对于“馇酥”的故事由来不免心存疑惑。
因为好多杜撰都是又把它和唐代、乾陵及皇帝扯在了一起,当然,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这种美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个无可厚非,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故事由来经不起仔细推敲,存在一些历史失误。
笔者单从“馇酥”的佐料做一下分析:由来故事谈到馇酥的制作过程中,所用的配料有冰糖、青红丝、核桃仁、绵白糖等,其中所用配料白糖、冰糖让人存疑。而笔者通过“知乎”网知识科普及著名学者季羡林《糖史》的一些文章资料查找,了解到:我国虽从商周时期就有制糖的历史记载,但那个时候实际就是从食物的淀粉中来提取出来的一种糖,相当于今天的麦芽糖。
此后一直以来,对蔗糖的制作都处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之中。直到唐代,太宗皇帝派一支三十余人的使团出使天竺(今印度)的摩揭陀国,当然,这次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蔗糖的制作方法。
使团到印度地界的时候,摩揭陀帝国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于是就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可怜三十人只逃脱了正、副使两人。
带团的人叫做王玄策,虽然只是个小官,但是绝对很有性格的,他竟然不回唐朝叫救兵,一怒之下跑到了尼泊尔,和尼泊尔国王讨价还价借来七千奇兵,又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凑了一万人杂牌军,杀向印度。王玄策最后攻破摩揭陀帝国,抓住了国王阿罗顺,征服印度,一雪前耻。
这次的“一人破一国”,不仅仅是冰雪前耻,重要是把蔗糖的方法带回唐朝,从此中国的制糖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了。
后来,经过宋元两代,中国还是不断学习外国制糖技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曾有几个从巴比伦来的人,教中国人用木材的灰来精炼白糖。
但直到到明朝时,中国人才真正摸索掌握到了用“黄泥水淋糖法”制作白糖的方法。(关于制作方法,《天工开物》有详细记载。)另据《广阳杂记》记载,在明代嘉靖以前,中国人都没有吃过白糖。而掌握白糖制作方法的是,一家糖厂在熬糖时,突然屋顶上掉下一片瓦,落在熬糖的漏斗中,工人忙着去捡出来。这时,怪事出现了,只见糖就变了色,上层的白如霜雪,味道甘美不同于往日;中间的则是黄色的糖,而下面的依然是黑糖。大家觉得奇怪,又取其泥压在糖上,果然又出现了白、黄、黑糖。百试不变,从此世上有了白糖。
以上综述,可以看出掌握白糖制作的方法在明朝,那更不用说冰糖,制作方法肯定要比白糖还要稍晚一些。因此说乾州馇酥源于唐代,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据此,关于馇酥的由来历史,笔者听闻这样一个故事,从年代历史上考究,我觉得比较贴切,现将故事分享大家,以作研讨。
明朝正德年间,宫廷太监刘瑾(陕西兴平人)专权,号称“干殿下,九千岁”,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一日,刘瑾陪皇太后赴法门寺(寺在今陕西扶风县西北二十里崇正镇)降香,路遇关中民女宋巧姣拦轿喊冤。待了解实情以后,遂传郿坞县令赵廉,命其三日内查明孙家庄凶杀案原委,为无事青年傅朋(即宋巧姣之未婚夫)昭雪冤屈。
郿坞县令不敢怠慢,即刻明察暗访,很快逮捕凶手刘彪等归案,了却了这案官司。之后,回程途径奉天(今乾县),刘瑾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极力劝说皇太后游览武则天陵墓及贵妃墓,实则想借故回家探亲。皇太后听从刘瑾献言,于是便在奉天暂时安歇。
皇太后出游期间,奉天县就着人立即准备饭菜招待皇太后,期间,还派人偷偷去问陪太后游玩的刘瑾,皇太后平时喜食爱好。刘瑾就说:“皇太后喜欢吃酥。”(因当时江西已有一种“桃酥”已成为宫廷贡品,皇太后最喜欢吃这种美食。)奉天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吃过这种食品,所以并不了解“酥”是一种什么东西。于是,就又问酥的样子和配料,刘瑾当时就有些不耐烦,随口说道:“和点心差不多吧。”
问明情况以后,奉天地方官员就着急了,一面准备做点心的食材,一面召集奉天县城所有会制作点心的人商议,还特别强调做出来一定要“酥”。所有人一听都难住了,做点心在坐的人人会做,但要做的酥脆,他们都不敢保证了。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一个当时在奉天城炸油糕兼做点心的叫刘麻子的人站了出来,表示他会做,大家一听喜出望外。接下来,刘麻子看了看所有准备的食材就说:“青红丝、白糖、核桃仁、芝麻啥都有,但还差一样特别重要的东西!”陪同官员急忙就问:“什么东西?”
“马油!你们说的这种东西做出来既要酥又要脆,只有用马油做出来才能酥脆!”
陪同官员听后长出了一口气,笑着说:“我以为你要龙油呢,原来要马油!这个完全可以办到,我即可命人去驿站杀马取油!”
说完立即叫人赶往驿站杀马,并取来马油。
接下来,刘麻子按照平时做油糕的工序开始一边烫面,一边加入马油搋(chai)面揉面,搋到光滑以后,掐成一个个小几子,然后压成小饼放在手心,再把事先拌好的青红丝、白糖、核桃仁、芝麻等佐料放在饼子上包起来,团起来压扁,放在平底锅上油炸。炸至金黄,但见异香扑鼻,让人不由垂涎欲滴。
皇太后参观完则天皇陵,回来已是饥肠辘辘。这时候,地方官设宴款待,但许多佳肴美味太后都觉得不合自己口味。当刘麻子制作的“酥点心”端上来的时候,皇太后不由两眼放光,赶紧夹食一块,入口不但绵软而且酥脆甘甜,赞不绝口地问道:“刘公公,想不到这奉天地面上还有这等好吃的酥!比我们宫廷里面的酥好吃多了!”
刘瑾一听赶忙笑着回话。
“太后您吃着好就好,奴才还怕不合您的口味呢!”
皇太后边吃边继续夸赞道:“这个酥确实好吃,回头问问怎么做的,多做一些,带回宫里吃!回去让御膳房就照这样去做!”
末了又问了一句:“这叫什么酥?你问了吗?”
刘瑾一听问名字,一时愣住了。那眼睛看了看几个陪同官员。几个陪同官员也是面面相觑,但很快有一个头脑灵活,刚才听皇太后咬吃酥的时候发出“喳喳”的声音,随机应变说道:“喳酥!一吃到嘴里就发出喳喳声音,所以叫喳酥!”
刘瑾也连声附和道:“对对对!叫喳酥!吃到嘴里酥脆的喳酥!”
皇太后听了连连点头道:“喳酥!嗯,这个名字叫得好!有意思!”
后来,皇太后离开奉天,带了许多喳酥回去,宫廷也开始依照刘麻子的方法制作喳酥,成了御品。也因为这件事,刘麻子的制作方法很快在奉天城里人人仿效,就这样,喳酥不仅在奉天城成了一道美食,而且风靡整个京城内外。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有人觉得喳酥属于面食的一种,且综合加工程序,名字开始演变成“馇酥”今天的名字了。
(作者:罗煜,笔名,江湖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