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经历数载呕心沥血,一位深耕投资领域十多年的财经从业者,以独特视角强基,以工匠精神铸魂,终将其第三部财经小说《投行恩怨》打磨臻佳,若寒梅幽绽,凛然赶赴冬日之约。
投资银行业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崛起与辉煌皆备受瞩目。“作为一个立志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民间史书’的财经小说创作者,我认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人把它以文学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下来,而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财经学者、资深投资人士王国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谈及成书初衷。
细数王国进的求学经历,横跨中文、法学、经济、管理等多个人文专业,工作更是投身金融与投资领域。“修性是投资的最高境界,即涵养性情,不急不躁,不贪不惧,取该取之财,行该行之善”,在对话过程中,他不仅畅言创作缘由、感悟,历经的艰辛与不易,也从投资与写作等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诸多真知灼见。
梅开三度
从大背景来说,《投行恩怨》是与王国进前两部小说(《资本迷局》《融资风云》)一脉相承,皆是为了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社会和人性的变迁。至于创作《投行恩怨》的个性化原因,王国进从如下几方面做了阐述。
首先,在十几年的一线投资生涯中,他表示与国内外顶尖投行打过非常多的交道,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知道其运作规律,也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和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其次,虽然直到1995年,中国才有第一家具有国际模式的投资银行,但在此之前,一些投资银行的业务已经开始在传统银行和信托公司里萌芽。可以说,中国的投资银行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者,以及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行业,我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和聚焦”。
再次,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投资银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关于这个行业的传闻和议论也越来越多,一时间花边丑闻泛滥、羡慕嫉妒齐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人们全面理性地认识这一行业,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一个立志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民间史书”的财经小说创作者,他认为没有理由不将笔墨花在这个行业上。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王国进在动笔之前,系统地研读了关于投资银行的理论和从业心得之类的书籍,对这个行业的边界、历史等有了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又走访了一些投行和投资方面的资深人士,收集了大量的精彩素材。
“为了在文学表现上与前两部作品有所创新和提高,我又阅读了一些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通过以上准备,我的创作底气也就更足了。”王国进说。
更进一步
《资本迷局》是王国进创作的第一部财经小说。写出这部小说,他纯粹是凭着一股热情,虽说其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投资理念,应是经得起推敲的,但文学水平还是略显青涩。
“待打磨第二部财经小说《融资风云》时,在写作手法上就要比第一部成熟很多了,特别是大场面的叙述和表达做得不错。”王国进不仅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更进一步,也收到许多诸如这样的积极反馈。不少读者评价说,这部小说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把重大历史事件演绎得生动而感人,而且还具有非常强大的气势。
《投行恩怨》相比于前两部小说,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有读者甚至称它为“财经侦探小说”。
同时,在写作手法上,这部书也更加成熟,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外貌描写等更加细腻、流畅。有评价称,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情节更精彩,语言更优美,表现手法更多样。而众多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精准地捕捉到人性的微妙之处,也使这部小说具有了独特动人的文学亮点。
本书的筹划与写作,作为主业之外的活动,无疑给王国进本身就已繁忙的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方面的挑战的确非常巨大。我是一个投资工作者,这本身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回想起创作的岁月,王国进依然难言轻松,工作日白天是大概率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的,实际上也根本没法静下心来搞创作。就算晚上和节假日,也经常因为出差、业务交流、项目加班、人际交往、家庭琐事而无法进行文学创作,甚至有时候虽然没有这些事情干扰,却因为懒惰或文思枯竭而无法进行创作。
在这种情况下,王国进只有更加注重时间的规划和集约。为实现每天出初稿的计划,他努力让自己静下来,逼着自己硬写,哪怕写的文字平平,也要挤牙膏一般,把当天应该写出来的文字挤出来。“关注我小说初稿创作的朋友们可能记得非常清楚,我常常在深夜12点左右才能把当天的初稿发出来,有时甚至会熬到一、两点”。
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
独辟蹊径
有观点评价,王国进的系列财经小说,系中国当代财经文学的奠基之作、开山之作。还有观点说,他的“财经小说四部曲”,应是当代的《子夜》。
对于这些赞誉,王国进则有着更为理性的看法。“虽然这几部小说的确补充了一些空白,但我不敢想象,它们能在文学史上拥有那么高的地位。所以,我权且把这些评价,当作大家对我作品质量的肯定,以及对我坚持创作的鼓励”。
对王国进个人来说,完成“财经小说四部曲”的创作,已经成为一种使命。其他的层面,他直言无法考虑,也无力考虑,一切应交给读者,交给历史。
对于当代财经文学的现状,王国进谈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年,我也经常跑书店、查网络,总体印象是财经类小说比较少,更没有发现过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创作的财经类小说。或许也有,可能我还没看到。”在他看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
第一,财经类小说的专业性极强。行业外的作家,会因不懂财经方面的行业逻辑,没有深入骨髓的从业感受,很难创作出贴近行业实际的作品;
第二,财经界虽然高人云集,但是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空余时间太少,既有兴趣又有时间创作财经文学,特别是长篇财经小说的人自然就少之又少;
第三,财经从业者的收入,相对来说比较高,文学创作的收入相较微不足道,这对于善于权衡机会成本的财经从业者来说,从事文学创作,的确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成书过程中,初稿每写一集,大概1000-2000字左右的规模,王国进就及时在“艺眼投资”微信公众号里连载。公开连载创作的过程,也让他在收到诸多积极反馈之后,更好地打磨作品。
“初稿推出后,朋友们反响还是比较热烈的。大多数反馈是对初稿的肯定,也有读者对故事情节演变的猜测,或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批评和建议。”王国进认为,这些反馈建立起他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读者的肯定,坚定了他写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读者的猜测,也让他意识到故事的发展还有不同的可能;读者的批评和建议,则启发他及时调整写作心态甚至故事发展的方向。
“读者的反馈,使得我在写作时不再孤独,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作品。”王国进将其视为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过程。
业精于勤
王国进的求学经历,横跨中文、法学、经济、管理等多个人文专业领域,工作更是投身金融与投资领域。一业精已是不易,所以他并不如许多人预期所想,始终处于游刃有余的状态。
“我求学的时候学过多个专业。这是我的长处,也是我的短处。长处比较容易理解,那就是知识面广,经历丰富,可以触类旁通。短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并不能真正在某个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见解。所以,我实际上是没法始终做到游刃有余的。”王国进在审视自我时,重点提到了扬长避短这个词。
从事财经文学创作,便是王国进在做的一种尝试。“作家一方面要有非常广博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一定要对自己写作的领域有深入骨髓的人生体验。对于前者,我通过求学和后来更宽泛的阅读做到了。对于后者,我正好有十几年深耕多个投资领域的实践积累和人生体验。当然,光有知识和实践还不够。你还得愿意和能够把它们表达出来。而我恰恰愿意承受写作之苦,也基本具备把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故事来呈现的能力”。
呕心沥血完成鸿篇巨制的背后,不少人将其归因于王国进痴迷写作。对此,他则分享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我对写作并不痴迷。我在多个场合表达过,我并没有写作的天赋,只是具备把一件事用文字说清楚的基本能力。”之所以选择创作长篇财经小说,王国进表示是因为“我感觉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人把它以文学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下来,而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较劲,只是我在不经意的时候流露出来罢了。”王国进除了财经小说的写作,在学习、工作中,也经常遇到与自己较劲的时刻。
例如,当初为了考上研究生,基础薄弱的他,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但一想到目标还没实现,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再比如,没有投资经验的他,由集团的战略管理部门转岗到投资一线时,面对公司的业绩压力也曾一脸茫然。但他没有退缩,也没法退缩。
业精于勤,而勤能补拙。“我一边恶补投资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边谦虚地向领导、同事、下属及合作伙伴学习,很快便进入角色,并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投资业绩”。
修炼心性
“新成立的证监会明确指出,拟发行上市公司将不再由监管机构指定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而是由地方政府和拟上市企业自己选定以后,再去征得监管机构的批准”“未尝上市保荐和承销工作的中小券商还有不少,或许有些愿意承受亏损”“兼并收购如何巧妙?全资子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先逢低吸纳股票,待收购某家上市公司意图曝光,待收购标的股价必然上涨。这时双方如以理想价格谈妥并购,就继续走下去,谈不拢就先行一步高位卖出。如此一来,很快便钵满盆满”……
在《投行恩怨》中,王国进记录下诸多重要节点和事件。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王国进一路走来,在投资的风风雨雨中,也有了不少收获和体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容易,也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的来说,还是需要肯定的。中国资本市场与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的现代资本市场相比,还只是个幼儿,发展得很不完善,也经常因为内幕交易、腐败频发而饱受诟病。尽管如此,因为已有了别国的实践参照,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少走了很多弯路。”
对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王国进建言,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更要用建设性的思路去解决。随着整个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会不断得以净化并对国家经济建设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投资是心性的修炼,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在一次次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王国进认为,投资者最终应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要达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的境界,离不开一个“修”字。一是修术,就是要熟悉各种技术指标,掌握各种投资理论,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二是修道,就是要明规律,知进退。三是修性,就是要涵养性情,不急不躁,不贪不惧,取该取之财,行该行之善。“修性是投资的最高境界,如果修不好性,那我们在术和道的层面修得再好,也最终会回到原点,甚至亏损累累”。
博采众长
常言道,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写作应让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在王国进看来,小说不同于诗歌、散文等文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所写的故事里。因此,他在创作几部财经小说时,尝试采用了多种表达方法。
例如,悬念法。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注意到,王国进在故事展开时会不断埋下包袱,以引起下文和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有朋友在读完《投行恩怨》后,直呼“看得过瘾”,甚至称它为“财经侦探小说”。
细节描写。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王国进常常不吝笔墨,对环境、心理、表情等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他表示,不少读者在读了他的作品以后,认为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也更加生动真实。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借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国的读者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天然的欣赏兴趣。所以,王国进在作品中借鉴了这一写作手法,以期让读者有更强的亲切感,并能在欣赏之余更深刻地思考现实问题。
“我没有刻意选择自己的语言风格。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王国进在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过程中,发现创作长篇财经小说,比起很高的文采而言,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追寻。因此,他笑言,自己才敢于在明知自己没有文采的情况下,斗胆进行文学创作。
小说创作不应舍本逐末。谈及语言风格的选择,王国进用“平实”“简洁”“流畅”来概括,“这样的风格并不是我事先准备好的,而是事后发现的。新手作家不必刻意追求自己的语言风格,把故事讲好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对那些文学基础好,文笔优秀的作者来说,能用更美的文字把故事讲好,或许也会更受欢迎”。
(记者:王媛媛,本文原载《国际金融报》微信公众号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