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进博士“财经小说四部曲”第三部———《投行恩怨》近日付梓面世。该书聚焦中国投资银行业,通过描写一群出生在城市家庭、大学毕业后投身于投资银行业的天之骄子们的求学、工作、创业以及感情世界,全景式地再现了投资银行这个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行业在中国的兴起、壮大和发展,记录了中国社会和资本市场的复杂变迁,讲述了投行人士的沉浮人生与感情纠葛。作品情节跌宕、题材引人入胜,读后发人深思,是当代财经小说界难得的一部写实性力作。
作者是一位中文专业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长期活跃在投融资实务界。对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长期关注与研究、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特别是十几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作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轫、演变和发展有着真切的体验和非同寻常的理解。正因此,我们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可以重温中国资本市场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领略作者驾驭人物故事全局的宏大叙事能力,也可以在平实明快的文字中学习如何开创性解决投行业务难题,如何在资本市场的利益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短短三十余年来,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市场从交易所的设立、交易产品和工具的不断丰富,配套机制的有序出台,再到政策规范的逐步完善,其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而其间上演的一幕幕悲喜沉浮,更为这个市场打上了令人称奇的印记,为后人津津乐道。置身其中,你很难不被触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怀和使命,作者为我们再一次奉上了一部当代财经小说的阅读盛宴。
《投行恩怨》在创作意图上与作者前两部财经小说一脉相承,即借助特定年代和地域的人物故事,展示中国资本市场的萌芽、演变和中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部小说的叙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采用倒叙线性叙事手法,在开篇第一章便通过“一个电话、一段采访”制造了一个悬念,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天然地想要“一探究竟”的强烈冲动,增强了作品的阅读性。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部长篇财经小说无论在财经专业水平上,还是在文学表达技巧上,都有了显著提高。”此为其一。
其二、从作者的几部作品中可以管窥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系变迁和人性变化。小说打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他们的商业对手,他们的百态人生,便是城市和乡村一部分人的缩影。事实上,乡村、县城与大城市都是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大变革的重要部分。
《投行恩怨》这部小说的魅力在于寓投行实务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中,没有晦涩的用词,在投行业务解决方案的叙述上也非蜻蜓点水、泛泛带过。专业人士可以在阅读中产生共鸣,非专业人士则可以从中学习到解决业务难题的思路与办法,了解到早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运作。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这部小说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性变迁之间的关系,揭开了投行业的神秘面纱。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至今,逐步壮大,早期的从业人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为今天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资本市场发展风云际会的年代,市场规范和规则不甚完善,资本市场野蛮生长、乱象丛生。个人,哪怕是举足轻重、叱咤风云的金融大亨,也很容易上演一番天地浮沉。所以长期游走于资本和金融市场,唯有敬畏市场、尊重规则,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持久。
一部好的财经文学作品,不仅要记录资本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应怀有一种崇高的主题导向,要体现出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照。《投行恩怨》对于投行的聚焦的的确确体现了某个社会现实的关照。我们从作品中大可一睹投行业务运作的一些“大手笔”,也可见识资本市场博弈的兵不厌诈,很“解渴”。但在解渴之后仍会产生一种历史的裁剪感,毕竟中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全貌,不仅仅是光鲜亮丽的投行业。在资金端,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投资银行,还有中小金融机构、公募私募、影子银行和影子私募等;而从融资端来看,更多的是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夹缝中挣扎求生的中小企业;在投资端,不仅仅是并购资本,还有更多的二级市场散户们,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现实,他们在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如果说有这本小说什么不足之处,那便是该书的叙述似乎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将一些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合作与博弈融入书中投资银行这个主线当中加以叙述。我们期待作者后续写出视野更加宽阔,情节构思更加全景化、现实关照更加多元的作品。
(作者:宗伟,本文原载《中国证券报》2021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