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捻梅花嗅
文‖晓村
我欣赏诗人墨客踏雪寻梅的雅兴,也喜欢读一些写梅花的古诗文,所以每每鉴赏,继而便有寻章摘句的偏爱。我最早读到的诗之一便是这首《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两句诗和“一字之师”的佳话。看,漫天大雪里,一枝寒梅绽放的画风跃然纸上,而我们这一代人都熟悉并且能背诵引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但也有人没读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当然不了解毛主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两首词一对比就略知高下,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的诗词在古往今来的诗词中是独树一帜,独一无二的。 
我家至今保留一本父亲求学时的四角号码词典。记得上初中时,我在这本纸页发黄卷角的字典里偶然翻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既不懂这句诗,更不知道诗的出处。那是知识贫乏,阅读饥渴的年代,哪里找得到唐诗宋词的普及版本?我只是觉得诗好,当然也解释不了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才是诗的名句,古人作诗因为诗的名句才广为流传下来。而今人作诗尽管连篇累牍,写诗的人比读诗的多,但没有一首诗让人记得住,一首没有灵魂的诗只能横尸纸上。且看这些朗朗上口的佳句: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古代诗人的不一枚举,今人的如毛泽东的“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只要一朗诵,一种豪迈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梅花本是寒冬盛开,但李白的两句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把不少人弄懵了。其实我们只要弄清李白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通感”的写法就豁然开朗了。 
我更喜欢元·梅花尼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你看,为了寻春,呼唤春天的复苏,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时或许一无所得,扫兴。无形中捻一枝梅花在鼻子上嗅了嗅,原来春在枝头,不只是一分三分,而是十分,这是多么让人欣喜啊!
每读《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和"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四十九回和五十回,我觉得只有曹雪芹把白雪、红梅、人物和诗才写得臻于完美。如果把一部红楼比喻文学的皇冠,那么《红楼梦》书中的一些章回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不知是喜爱才子手笔,还是自己喜欢摘抄,且看,宝玉一身装束打扮似的,“忙忙的往芦雪庵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拢翠庵中有十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再看,宝玉联景赋诗时作不出,李纨说栊翠庵的红梅开得正红,要折一枝来插瓶,于是罚宝玉去折,并说叫人跟宝玉一起去拢翠庵,黛玉连忙说不必多人去,只要宝玉一人即可,不一会宝玉就高高兴兴折一枝回来,其实众人都皆知妙玉对宝玉也是一往情深,不愿道出。这就是大音稀声,这种大美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对于同是妙龄少女在拢翠庵为尼的妙玉,我们应寄予深深的同情和怜爱,而不应该觉得她人见人厌,有的红学家甚至也是跟着嚼舌根。在众多文人,作家身上无不体现出妙玉的性子。著名女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坤博士就取妙玉为笔名,不知其寓意如何?
遥望红尘,作家的手上有一枝笔,作家的身上更应有一股梅雪精神。"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可不是么?


作者简介:朱广宇,笔名:晓村。湖北咸宁市贺胜桥黎首寺村人,热爱阅读写作,尝试从中寻找心灵的港湾和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