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之滨的延平葫芦山有个“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之初,是一个青釉、黑白釉和黑釉器共存,集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窑系特征为一身的民间窑场。
莫说这是非官窑,烧制出的黑釉建盏历史上不仅是“国宝“。
茶叶和瓷器是“海丝之路”的必需品,一手茶,一手盞,成为很多国家玩家的嗜好。到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以陶瓷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年代久远的茶洋窑烧制出的黑釉盏出口量很大,多见于海外与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代东南亚多个国家出土及海底沉船打捞中也多有发现。专家认为,茶洋窑对中国陶瓷史、陶瓷贸易史和海外交通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比如,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多有珍贵古瓷闽北茶洋窑的瑰宝。2019年,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回归”祖国的宋代建窑瓷盏就是“茶洋窑”制品。
盏是宋代人对茶碗的称呼,建盏是宋代大名鼎鼎的茶器,扬名海内外千年。国家级“非遗”建盏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告诉我,“建盏”由三个地方的制品组成,南平(延平)“茶洋窑”是其中之一。名声在外的建阳水吉“龙窑“、武夷山“遇林亭窑”,我也去寻觅参观过。
宋元时期的南平茶洋窑以盛产黑釉瓷器为主。由于社会上“斗茶”之风盛行,对黑釉茶盏尤为亲睐,促使黑釉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茶洋窑黑釉“灰被天目”盏很早就通过水路输往东南亚等国,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瓷器中,多次发现有与茶洋窑生产的古瓷器相一致的产品,茶洋窑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扩展与繁荣存在直接关系。
联合国认定的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宋代中国文化的高地,诞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大儒,也提升和推进了茶道文化。闽江还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河流水系,古代的延平与泉州属地山水相连,闽江上游的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支流,在南平(延平)汇合,穿过福州进入东南之海。地处闽江中游的茶洋窑,是福建八闽中的建宁丶延平、邵武府各县及汀州府部分区域入江通海的必经之处,丰富的福建“上四府”物产和人文资源,优越的地理和交通条件为茶洋窑的创烧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原料、燃料和流通保障。从唐末到清,茶洋窑延续数百年,是闽北最早、烧制时间最长的名窑。它见证了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成为宋元海上陶瓷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悠久、闻名四方的“金沙驿”,也从元代开始,不得不改名为“茶洋驿”。
我去“茶洋窑”时,这里还是县级文保单位,走近南福铁路连接的茶洋自然村屋后不远的山垄中的旧窑址,遍地可见古老的茶器碎片。根据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1995--1996年考察挖掘,茶洋窑窑址有十余处,面积约8万平米,堆积层1至3米。
我从泉州面向海外出版发行的《郑成功研究》刊物中,看到学者撰文分析“建盏因明朝海禁、茶禁而停烧,越发显得珍稀,只有到原产地和瓷器集散地收购才易获得。当年,郑成功的水师选择(延平)大洲岛和土目洲练兵,兼顾方便在瓷器原产地和集散地收购建盏,因为两洲与茶洋窑和茶洋驿较近。壬寅之春,我又在央视频《海丝之路 福见福盏•茶洋窑》中听到:郑和下西洋选用福建福船,扬帆远航,进一步拓展海丝陶瓷之路;郑成功把茶洋窑的贸易拓展到欧洲,茶洋驿是郑成功收购茶盏之地。我还研究过,早在1646年春天,胸有大志的郑成功已经在闽江之滨向隆武帝延平条陈“通洋裕国”。
与茶洋窑陶瓷协会会长、茶洋窑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建忠先生相识后,得知他祖先从明朝起就在葫芦山茶洋窑烧制茶器。他也从小受茶洋窑文化的熏陶,爱玩泥巴,喜欢看父亲烧制窑盏,但父亲不愿意让他继承这很累苦的活儿。在异乡漂泊数年的他,后被建阳网通公司聘为总经理。十多年前,有一次,曾经担任张建忠初中三年班主任的郑美芳老师在聊天中点拨他,“建阳的建盏这么红火,你有这么好的先天优势和各方面具备的成熟条件,为什么不去发展建盏事业?”一番话,激发了这位茶洋窑后人的初心和梦想。
说干就干,张建忠开始废寝忘食地研究茶洋窑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又参加福州师大举办的“第一期福建传统陶瓷技艺研修班”的课程学习。利用叔叔的老窑口用古法烧出了第一窑具有特色并让同行们惊讶不已的茶洋窑盏。张建忠通过不断学习与创新,形成“胎骨似铁、器型古拙雅致、釉色古朴内敛、晶体变化灵动、金属感强”的个人风格,获得了 “国家级陶瓷考评员”资质等。张建忠创办了南平市水木茶洋建盏文化研究所后,又组建了南平市延平茶洋窑陶瓷有限公司,其烧制作品被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珍品馆等收藏。他的《青白釉开片茶盏》《黑底银滴敛口盏》分别荣获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优秀作品“茶缘杯”、铜奖、银奖,《茶洋窑浅腹平口盏》获“中国十大名窑”金奖,《茶洋窑火凤凰》获第二届中国世界遗产工艺美术金狮奖和建盏类创新奖等等。
荣誉面前,张建忠先生有一个梦,是建设茶洋窑盏创业园,架起茶洋窑盏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重振延平“茶洋窑”雄风。
不仅仅是建忠先生有想法,如今的“茶洋窑”,在延平,已经家喻户晓,有“茶洋窑”基因的延平人,个个有自己的思路,多在摩拳擦掌,有的早已融合在闽北先行建盏文化经济的建阳、武夷山中。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热心、努力地搭桥、服务茶洋窑做大做强。
更多的闽北人在想,出自闽江之滨葫芦山的“茶洋窑“,还要加快“凤凰涅槃“,既展现古老的“海丝之路”的光彩,又让更多的不同肤色的人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中共享”福禄之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