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命(6)
文/彭太光
董正才是带着无奈、带着伤感离开桐木村的。他的哥哥董正青,两年前去当兵了,到现在都没有回来。他的老娘跟着姐姐在一起生活。姐姐嫁给了上栗县的一个做焰花鞭炮的老板,生了孩子后无人照料,便将老娘接了过来。老娘走了后,家里就剩董正才一个人了。在农村,以农为生。对于董正才来说,他不想一辈子都做一个农民。他想要读书,考个中专大学的。可万一考上了,他的学费、生活费谁来承担呢?为此,他只有跟哥一样,去当兵。在那个年月,当兵,是农家娃仔走出农门的最佳选择。只有当了兵,回来就不用再种田,最差的,也以在县里面安排工作。运气好的,可以在市里的单位工作。若是在部队里发展得好,升个一官半职,那就会另当别论了。
其时,董正才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他的学习成绩都是优异的。他的中学班主任董老师,跟他老爸是叔伯兄弟。他认为董正才是棵好苗子,读完高中,考个大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可惜,董正才家境贫寒,其父因病医治无效早逝,家里没有了经济支柱。董老师在课堂上会关照董正才,课堂外也会给他开小灶。家里收藏的书籍,也会尽可能的借给董正才阅读。董正才的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完全是董老师厚爱的结果。也是由于自己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董正才在部队上才有了机会发展,才能从一个士兵当上了连级干部。假如在部队服役时没有患阑尾炎做手术,假如不是做手术住院期间认识了蔡师长的女儿蔡雪并有了恋情,并有了男女的关系,董正才在部队里的发展,可能会更好。
一九五一年的九月,董正才跟着上栗县应征入伍的新兵,随着敲锣打鼓的车队,来到了萍乡火车站。萍乡火车站,在西大门,离城区很近。火车的轰隆声,时常让城里那些睡眠差的人夜不能寝。董正才生来第一次离开家里,第一次来到萍乡城,感觉处处都是新鲜。特别是站内站外前来送兵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穿着入伍军装的新兵,在亲人好友的欢送下,热泪盈眶,难舍难分。
那年,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台湾蒋介石在美国佬的鼓动支持下,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发起反攻大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方面要补充兵源奔赴朝鲜战场,一方面要提升兵力抗击台湾国民党的反攻。当时,凡符合应征入伍条件的男女生,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对于招兵的部队来说,都是最好的兵源。江西离福建近,董正才应征入伍的接收部队,是福州军区,那年萍乡的新兵,全部去了福建的泉州。
到部队后,新兵集中训练三个月,三个月后,凭训练的表现分到各补充兵源的团,再由团分到营连排班。
董正才被分配到通讯连。他之所以被团部直接分配去了通讯连,是因为董正才写得一手好字,也会写文章。在训练阶段的时候,董正才帮着新兵连写黑板报。黑板报用的是粉笔,粉笔分好几种颜色。休息的时候,见连队的老兵在出黑板报,董正才便站在旁边看着。老兵也有累了的时候,累了的时候就会休息一会儿,休息的时候会掏根烟抽着。老兵刁着烟,问董正才:那里人?
董正才说是江西萍乡的,老兵马上热乎了起来:老乡,很近的老乡。我家宜春西村的,离宣风一尺之遥。并问董正才抽烟不?
董正才那时并没有学会抽烟,可认识了宜春的这个老乡后,他也开始了抽烟。他将士兵的月补贴几乎全部用于购烟。
由于是老乡,有了亲热感。老乡要董正才帮他在黑板上写些字,董正才也不客气,拿起粉笔就写了起来。稿子的内容,都是士兵或者是连部宣传科提供的,照着写就行。董正才的钢笔字写得好,没成想,粉笔字也是很漂亮的。董正才帮着写完后,宜春老乡直接夸董正才:不错,你的字写得很漂亮的,比我的字好看多了。以后你就帮我出黑板报。
董正才后来知道,这个宜春老乡姓袁,名晓星,是连部的宣传干事。董正才从那时候起,便帮着连部出黑板报,也会时常写几篇文章,如散文、诗什么的。这样一来,董正才在新兵连小有影响,都知道他字写得好,文章也漂亮。
新兵训练结束,董正才直接去了通讯连,这是比其他人更要好的单位。有去炊事班的,有去饲养班的,有去蔬菜基地的,更多的是在士兵连,每天训练:跑步、扛抢、射击等。而通讯连,常规的操练是有,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通讯技术:电话布线系统、电话放线操作,电话通讯设备故障处理、电话电报发报译报,敌方通讯破坏破译等。董正才,他没有被安排去学习通讯技术,而是安排在通讯连宣传股,当上了连队的宣传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