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碧湖龙子庙
的一副楹联说起
李蒙惠
碧湖龙子庙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慕義向仁曆千载而無忘其朔,
畏神服教统四鄉而有造于西。
碧湖龙子庙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为祭祀通济堰神明而建。通济堰位于距碧湖镇十里的堰头村,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在那里建有龙王庙,举办庙会,庆丰祈福。至清代时,碧湖已形成人口集中、商贾繁荣的浙南重镇,为了方便祭祀活动,便在碧湖建造了一个龙子庙。这幅刻在龙子庙正厅石柱上的楹联明确地诠释了龙子庙的功能与宗旨。
先看上联:“慕义向仁历千载”,说的是向慕仁义的儒家文化已经濡染了一千多年。仁义是宽厚正直,而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这里同时也含有厚德载物泽被西乡的通济堰千秋不衰的意思,一语双关。“无忘其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中国文人学士的追求“古仁人之心”也好,民间的庙会祭祖也好,都是为了铭记先贤,绳武祖德。“朔”的本意是新月或农历每月初一(“新月”是夏历每月开头之日),引申为“初生”、“开头”(同理,“朔”亦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同时“朔”又有“北方”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北方是阳气始生之方,是阳气运行的起点所在。所以也是一个双关语,用“朔”对“西”,颇为工整。
再看下联:“畏神服教统四乡而有造于西”,“畏神”说的是要敬畏神明,“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能做有违公德的事;“服教”就是归服教化,用文明礼仪来统辖四野八乡。敬畏神明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落后愚昧,其实不然。在当时,乡风愚陋,民智未开,许多人不敬神明却畏鬼。处州人刘基就写过一本《郁离子》的书,其中有一个“荆人畏鬼”的故事:“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窥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说一个南方人怕鬼怕得不行,听到落叶的声音、老鼠和蛇爬动的声音,都以为是有鬼。一个小偷知道后,就故意在夜里扒在他墙上弄出这些声音来,那人吓得瑟瑟发抖,眼睛都不敢朝这边看。这样四五次后,就大胆到他家里,把他家偷了个精光。可见“敬神”与“畏鬼”,宣教效果截然不同。
回到对联来:最后“有造于西”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讲通济堰的功德了。“造”在这里是造化、造福的意思,“西”指的就是碧湖。碧湖在处州府(今丽水市)的西边,俗称“西乡”。这联说的是通济堰使得碧湖人民丰衣足食,文化繁荣,从而走向文明开化。
通济堰是浙南大地上一条古老的堰渠,至今已有1500多年。它拦截松阴溪水,通过数百条大小水渠灌溉碧湖平原千顷农田,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浙南粮仓”。通济堰水系的主脉除了供给农田灌溉用水外,还为碧湖镇及碧湖平原沿途各村庄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用水和运输的便利。在通济堰主干堰渠上,筑有许多河埠,供人们挑水洗衣。碧湖镇至今还保留有三座轩廊式埠头“官堰亭”,为浣洗衣物的人们遮阳避雨。通济堰水系用于引水、储水的湖塘水泊,又成为沿途各村村民们养鱼养虾,放养鹅、鸭和种植莲藕、水菱与茭白等作物的绝佳场所。旧时,许多村庄还在堰旁建有水碓,利用渠水碾谷舂米,加工一些农副产品。此外,通济堰主干渠还可以用来运输。各地到碧湖镇“过行”,毛竹、树木等都通过通济堰渠来运送。
通济堰给碧湖注入了勃勃生机,也孕育了碧湖的民间文化。到明清时期,碧湖已然成为一个繁华昌盛的农商重镇,龙子庙庙会便应运而生。

龙子庙会是旧时碧湖镇最隆重的民间活动,每年三月初三从龙子侯王出巡到4月12日归庙,整个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在龙子侯王出巡的前一天,还要抬出判官到龙子侯王出巡所经过的路段“清道”,沿着确定的路线走一遍,督促沿途百姓把路面打扫干净。次日龙子侯王出巡是极为隆重的,29人抬着打扮一新的龙子侯王和他的两个儿子—红太子、绿太子,在众人拥簇下,浩浩荡荡地出巡。随行的还有采茶灯、狮子灯、抬阁、翻车、马灯、旱船、高翘等精彩缤纷的民间文艺队伍,热闹非凡。沿途各商家店铺、民居,也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气氛热烈。
为时一个月的龙子庙会活动,实际上是一次大型的集市贸易活动、一次物资交流活动。在这期间,商贾云集,大拓商机,对百姓来说,此时物资丰富,购求方便,而且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自是喜气洋洋。这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生态版本。
一个月的龙子庙会活动结束后,从龙子侯王归庙这晚开始,镇上还要连续演十场戏文。这十场戏由商家轮流做东,顺序先后是有讲究的,第一夜要由打铁行做东,然后按当年行业的实力大小,依次先后排列。

说起打铁行,不得不提及当时赫赫有名的碧湖沈氏家族。据《碧湖吴兴郡沈氏宗谱》记载,碧湖的沈氏是清雍正年间为避战乱而从福建省连城地区的清流县迁徙过来的。他们以商业起家,渐置田园,至清末时,已是“产业弥增,田园广置,富甲一方”了。《沈氏宗谱》中称其“华厦建造房屋、庭院相连,万余平方……良田阡陌,数千余亩,斯其大业。”
当时碧湖街上几家大的商号店铺基本上都是沈家的,如广裕百货、广和食品、广兴绸布、广盛纸业等,共有二十多间店面。由于经商有道,沈氏家族几乎垄断了碧湖的商贸界,然而虽以商业起家,却崇尚诗礼,敦厚家风,保持儒家风范,口碑传之一方。沈家自然成了碧湖的望族。
沈氏创办的打铁行,更是碧湖各个行业的龙头翘楚。在农业社会,各村各户的生产生活用具,哪能离得开铁器。沈氏铁行兄弟有一家于清光绪年间搬到龙泉发展,后来成了龙泉最有名的“沈广隆劍舖”。据说天下闻名的“天下第一刀”就出于此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碧湖大行基(市日基地)亦归龙子庙管辖,凡到大行基参加贸易活动的经商者,每年都要向庙里交纳一定的租金,作庙里的香火烛资。
在龙子庙旁,还建有詹南二司马祠(詹、南二司马为通济堰的始创者),据《通济堰志》载:碧湖司马祠“至前,中堂先年原塑詹南二司马像”。堰头有龙王庙,碧湖有龙子庙,这是人们祈求龙王父子能保佑当地百姓风调雨顺而建庙祭拜。堰头有詹南司马祠,碧湖也有一座詹南司马祠,这更是因为詹南二司马创建通济堰造福百姓,碧湖人民为纪念他们的恩德之故。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