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寄语
李继深老师,于2021年疫情频发,宅家抗疫的时间里,坚持搜集、整理、考证了比较常用的成语典故一千余篇,并以《每日一典》形式编发到文学群里,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支持和赞誉。根据广大文友的要求,现整理编辑,按编号依次刊出。每辑收录一百条典故。所选这些典故具有应用性广泛,文学效果强,对于提升诗词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效果和艺术影响力都更具有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易错用,异音异字和与原字具有相反义的典故,都做了注释。
李继深老师眼睛做了手术,视力日拙,他戴1100度眼镜,还要用50度放大镜相配合,才能进行查阅资料和形成文字,在整理典故的过程中,他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这种致力于文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表示:倘若生命尚许,当以经典酬俦。
李继深老师是教师出身,从事语文教学和领导工作。当过媒体编辑、评论员、记者,现评为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男子百家诗人,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巴彦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在文学知识研究方面,比较扎实和宽泛。在整理《每日一典》中他主要查阅考证了明•杨臣铮、萧良友编著的《龙文鞭影》和袁林,沈同衡编著的《成语典故》,《词综》,《词海》,《古汉语词典》及百度诗词栏目等。在查阅资料中,对有些人名、事件、时间都进行了核对勘正。因不同版本,对典故的解述,(包括出处)不尽相同,有的还存在着明显的谬误。
在这里还要感谢庞子恩老师,他把发到群里的《每日一典》,都一一收集起来,编号并组织成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典故更是华夏文化的精华和永续灿烂的花朵。在文学创作中应用好典故,会起到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文无典则浅,用典滥则浮,因此,用典是为文之道,不修难通,须下功夫而知之。
在典故编辑的过程中,由于囿于学识和专业知识,难免存在着意想不到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此,还要感谢巴彦县诗词协会赵志君主席,王运义,王海顺,张立国,赵国中,刘凤亭,秦英夫,许彦华,徐淑芳,吴生,张淑华,李俊,李彦等
师的鼓励和支持!
2022年春节
(101)
每日一典
众叛亲离
【释义】: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叛,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102)
每日一典
雪窗萤火
【释义】:比喻勤学苦读。同“雪窗萤几”等义近。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册第一折:“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十二年。”
(103)
每日一典
螓首蛾眉
【释义】:螓,南方一种小蝉,额宽而阔。蛾眉,蛾的触须,细弯巧美,以此比喻女子眉毛细弯之状。此典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比喻女子漂亮。
【出处】:《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04)
每日一典
妄自尊大
【释义】:缺乏自知之明,狂妄地夸大自已的能力,轻视别人。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子阳,(公孙述字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东方指洛阳)。”
(105)
每日一典
国色天香
【释义】:誉牡丹花美丽芬芳高贵,后成牡丹花的代名词。文人墨客也用以咏赞美人姿色。
【出处】:唐李正封诗“赏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客,明月问归期。”后来,很多大诗人相继化用此诗之句,成为一典。
(106)
每日一典
规求无度
【释义】:规求,贪求,度,限度。指一味贪求,没有限度,做人没有底线,贪得无厌,不择手段。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侵欲无厌,规求无度。”
(107)
每日一典
拮据
【释义】:手有病,手指不灵活,不听使唤。后引申为经济困难,窘迫。
【出处】:《诗经》中:《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108)
每日一典
缘木求魚
(也作,求魚缘木。)
【释义】:上到树上去捕魚,比喻方法不正确,用错误方法做事,徒劳无功。
【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三出》“终朝糊口无计,求魚缘木竞何济。”
(109)
每日一典
剖毫析芒
【释义】指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远则甫侯子羔,近则于公释之,探情审罚,剖毫析芒。”
(110)
每日一典
身外之物
【解释】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出处】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引刘改之(过)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
(111)
每日一典
厚颜无耻
【释义】:颜,脸面,脸皮。喻指人的脸皮厚,不知所做所为可耻。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12)
每日一典
哀梨蒸食
【释义】:汉代哀仲家种植的梨树结的梨,大而味美,时称“哀家梨”,名气很大,食此梨成为一种时尚。有不曾食过此梨者,装明白,称“哀梨蒸食”。比喻图虚荣,愚蠢,不知好歹。
【出处】:《世说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之:君得哀家梨,当不复蒸食否。”
(113)
每日一典
虚与委蛇(yi)
【释义】:随意应顺,虚诈,指对人虚情假意。
【出处】:《庄子》“应帝王乡示之,以未使出吾宗,吾与之虚与委蛇。”
(114)
每日一典
长歌当哭
【释义】:长歌,长声歌咏,也指诗赋效果。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赋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出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15)
每日一典
登徒子
【释义】:比喻人轻浮好色。楚时宋玉在朝为官,同朝大夫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诬陷宋玉,说宋玉勾引良家妇女,好色。宋玉写了一篇文章《登徒子好色赋》,雄辩证明登徒子才是好色之徒,为自已洗了不白之冤。
【出处】: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文略,可阅原文。)
(116)
每日一典
劳思逸淫(劳思善生)
【释义】:春秋时鲁国公父文伯,是个贵族子弟,靠世袭和手段得了大夫爵位。一天回家见其母在那绩麻。就说咱家这么富贵还用绩麻!其母把他训斥一番,说鲁国要亡了,怎么用你这样人做官。
比喻只有热爱劳动,才能想到物力,具有美德。图安逸就会放荡堕落。
【出处】:载《国语鲁语下篇》:“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117)
每日一典
飞扬跋扈(跋扈飞扬)
【释义】:指人的品质恶劣,横行霸道,不可一世。不尊循法度,欲所欲为,耀武扬威,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无所顾及,有恃无恐。
【出处】:《聊斋志异一0卷席方平》:“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
(118)
每日一典:
高睨大谈
【释义】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出处】汉·张衡《应间》:“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119)
每日一典:
粗茶淡饭
【释义】粗:粗糙、简单.普通的茶;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出处】宋·杨万里《得小儿寿俊家书》诗:“经须父子早归田;粗茶淡饭终残年。”
(120)
每日一典
不相为谋
【释义】:由于立场,观点,世界观差异大,人们无法共事和相处。
【出处】: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121)
每日一典
算金量玉
【释义】:比喻生计富足,家业宏盛。也往往用于贬意,指贪腐,挥霍。
【出处】:徐广《晋记》“王戎殖财贿,家僮数百,计算金帛,有如不足,以此获讥于时。”
(122)
每日一典:
龙伸蠖屈
【释义】形容笔势飞动,书法高超。
【出处】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华笺,河北胶东之纸。”
(123)
每日一典:
种学绩文
【释义】种:栽种,绩,编织,创作,此典引申为培养创造,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出处】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蕃其有。”
(124)
每日一典
神州(赤县)
【释义】:中国的别称。
【出处】: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时齐人创……大九州学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此后中国史家便认定此说,中国便称“赤县”,“神州。”
(125)
每日一典
碧血(苌弘化碧)
【释义】:为真理和正义所流的血,或指献身,牺牲。比喻正义情怀。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26)
每日一典
元元
【释义】:平民百姓的称谓
【出处】:《洪秀权演义》“只觉蒼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
(127)
每日一典
禹甸
【释义】:中国的地域,代指中国,国家。
【出处】:《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所田之,本喻禹所垦辟之地。”
(128)
每日一典
狼子野心
【释义】:豺狼本有与生俱来的兽性,虽自小驯练,仍难以改变狼的兽心及狂野本性,告戒人们不能对狼样的恶人寄以慈悲和幻想,不能当东郭先生。
【出处】:《左传》“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汉书卷六五,段颎传》“臣以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
(129)
每日一典
百年之后
【释义】指人逝世,对逝世的文称。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军谯令》“为存者立庙,使祈其先人,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130)
每日一典:
蛙鸣鸱叫
【释义】鸱:鸱鸟.叫声不清亮。青蛙鸣,鸱鸟叫。比喻浅陋拙劣的文词或粗俗没有文彩的吟哦。
【出处】韩愈《平淮西碑》清·储欣评:“段文昌以骈四俪六蛙鸣鸱叫之音,易钧天之奏,真不识人间有廉耻事。”
(131)
每日一典
祁寒溽暑
【释义】祁寒:极寒冷;溽暑:湿热。冬季大寒,夏季湿热。比喻过艰苦的生活或越事艰辛。
【出处】:《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溽暑,不介圣怀。”
(132)
每日一典
声希味淡
【释义】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或不为人知之意。
【出处】清·蒋士铨《空谷香·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133)
每日一典
芹宫
【释义】:古时学宫,学府,学校的别称。
【出处】:《诗魯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朱熹集传:“泮水,泮宫之水也。诸候之学,乡射之宫,谓之泮宫。”后因以芹宫指学宫,学校。
(134)
每日一典:
言由衷发(相反义:言不由衷)
【释义】衷:内心。言语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口说的和心想的一致,是诚实之意。
【出处】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即投赠名公巨卿,或感其知,或颂其德,或纪其功,或述其义,但使言由衷发,无溢美逾分之词。”
(135)
每日一典
七月流火
【释义】:流,指移动,落下。这里的火,不是指火热,像火热般的天气。火在这里指的一颗星,是星的名字。准确地讲就是火这颗星移动了,要落下了,天气将逐渐变凉了。而不是天气火热,此词往往用错,造成笑话。
【出处】:《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136)
每日一典
刚愎自用
也作刚愎自任或刚戾自用。
(愎,音必。戾,音力。)
【释义】:固持已见,对阻止劝诫或建议,建言,听不进去。坚持偏见而一意孤行,唯我独尊甚至一手遮天称王称霸。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上吏部大计部院互讦》“各堂上官不从臣言,而都御使高明,刚愎自用,十三首御使岂一人可斥?高明心怀不公。”
(137)
每日一典
燃糠自照
【释义】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勤奋好学。
【出处】《南史·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糠自照。”
(138)
每日一典
鸟革翚飞
【释义】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开彩翅飞翔一般华美。形容宫室华丽或文章富于文彩。
【出处】《诗经·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139)
每日一典
野无遗贤
【释义】有才能的人都会或都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出处】《书·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140)
每日一典
笔老墨秀
【释义】 指书法功力深厚,运笔姿势老成,而墨韵清秀奇伟。
【出处】明·宋濂《跋东坡书〈乳泉赋〉后》:“李侍郎微之,谓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诚知言也。”

(141)
每日一典
趁心像意
【释义】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自已心意。趁:满足,遂顺达到。趁,通“称”。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142)
每日一典
日滋月益
【释义】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同“日益月滋”。
【出处】宋·司马光《重微》:“凡此六者,其初甚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则用力百倍矣。”
(143)
每日一典
背碑覆局
【释义】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
【出处】《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张蕴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聪敏,博涉书传,善缀文,能背碑覆局,尤晓时务,为州闾所称。”
(144)
每日一典: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释义】吃斋:相信佛教的人吃素;念佛:念佛经。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比喻一个人做某种事情,带动好多人也去做。
【出处】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场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
(145)
每日一典
清静无为
【释义】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出处】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146)
每日一典
还醇返朴
【释义】: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
(还淳返朴)
【出处】:胡朴安《中国文学史序》“玄宗雅尚儒术,崇实黜华,群臣亦厌虛浮,还醇返朴。”
(147)
每日一典
土壤细流
【释义】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流。比喻细小的事物。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不能光看表象。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48)
每日一典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释义】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办法。
【出处】 元·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149)
每日一典
息军养士
【释义】息、养:休息调养,休整;军、士:军队中的官兵。指休整部队,积蓄力量,以励士气,以利再战。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
(150)
每日一典
情恕理遣
【释义】恕:原谅;遣:排遣。据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喻指为人胸怀坦荡。
【出处】《晋书·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151)
每日一典
别出机杼
【释义】别:另外;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创作的构思和布局灵巧多变,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152)
每日一典
遇物持平
【释义】 指对待人和事持公正态度。
【出处】 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轻重判然于中矣。”
(153)
每日一典
门不夜扃
【释义】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同“门不夜关”.“夜不闭户”同义。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论》:“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
(154)
每日一典
中通外直
【释义】 通:通气。内有小孔通气,外表形状挺直。比喻人的心胸开阔,行为端正磊落。
【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55)
每日一典:
河出伏流
【释义】比喻潜在力量突然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出处】出自《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156)
每日一典
向隅而泣(向隅独泣)
【释义】面对墻角孤独地哭泣,比喻处境孤立,众叛亲离,非常可悲。也指绝望至极。
【出处】: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今有滿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157)
每日一典
掣肘
【释义】:掣,拉着,肘,胳膊。有人从旁牵制,比喻做事或工作受到刁难,干扰,约束,限制,放不开手脚。故事源自春秋时宓子贱治理亶父,恐鲁君听信谗言,使已无法施政。因此,借鲁君派随任二吏书写公文,指人摇牵其手臂,使其无法正常书写。并借此将二吏辞退,借机向鲁君进谏,使鲁君豁然明智。
【出处】:《旧唐书,卷一三九陸贽传》“若为志气足任,方略可施,则当要之于终,不宜掣肘于其间也。”
(158)
每日一典
邯郸学步
【释义】:指机械地一味模仿别人,而忘了,丢了自已故有的长处。因此,不但没有吸收到别人的优点,反而闹出了笑话,出尽了洋相。
【出处】:《庄子,秋水篇》:“子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匍匐而归耳。”
(159)
每日一典
效颦学步
【释义】:和邯郸学步同义,又纳入了《东施效颦》之意。皆指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成为笑柄。
【出处】:明李贽《答耿司冦书》:“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铁,而肯效颦学步从人脚跟走乎?”
对这典,有诗曰:
“东施来效颦,回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160)
每日一典
分崩离析
【释义】:分崩,分开,分裂,崩溃。离析,离开,分散。形容集团或团体四分五裂,溃败瓦解,大势已去。
【出处】:春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61)
每日一典,
蝇营狗苟(狗苟蝇营)
【释义】:如苍蝇般到处飞来飞去,追逐腐物,像狗那祥苟且偷生,不知羞耻。比
喻有的人像苍蝇和狗那样为了一已私利而到处钻营,没有道德,不顾廉恥。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162)
每日一典
见贤思齐(见德思齐)
【释义】:看到贤能的人,便想效法他,向他学习,向他看齐。与忌贤妒能相反。
【出处】:春秋《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3)
每日一典
喙长三尺
【释义】唐代有个陸余庆,和当时文人诗家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来往甚密。他其才华,文釆要逊色得多。但其会逢迎自诩,能说会道,以靠手段和关系,终弄了个监察御史。此典形容那些图有虚名,花言巧语靠溜须拍马,能说会道的处世为人之人。喙,鸟的嘴,三尺,形容嘴长,指语言。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千斤。”
(164)
每日一典
苦心孤诣
【释义】:指苦心钻硏,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和程度。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出处】: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立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谓戛戛独遵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165)
每日一典
相惊伯有
【释义】:伯有,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的字。其为人阴险残暴,时人闻之惊恐。后被郑人所杀,死后鬼魂作祟,继续扰人,使之惊恐不安。
形容恶人给社会和善良的人造成伤痛,不得人心。也指缺乏胆识,自相惊扰。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166)
每日一典
斑竹
【释义】:据传说,古舜死后,舜的二个妃子娥皇与女英,在湘水畔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形成了斑痕,后就把这种竹称之斑竹。象征爱情纯真高洁,是文人墨客常藉咏情书怀的物象。
【出处】: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167)
每日一典
尺素
【释义】:书信的代称,文称。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送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魚,内有尺素书。”
(168)
每日一典
劳歌
【释义】:指聚后送别时所唱荅的歌曲,比喻情深,牵念。
因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地,因此,在此劳劳亭送别的歌,称为劳歌。
【出处】: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典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169)
每日一典
采薇
【释义】:古指隐居避世,隐居或隐土,有时和“不食周粟”典义通。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大逆不道,就拦马谰阻。殷之后,二人不食周粟,以明已志,隐居首阳山,釆薇而食,(薇一种野草),后终饿死。
【出处】:唐,王绩《野望》:“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釆薇。”
(170)
每日一典
汗青
【释义】:古时写字用的竹简(竹片),须使其干燥,用火烘烤时,竹简出水如汗,这一程序叫“杀青”。因出水如汗,也将其称“汗青”,后指书稿和史书类。代指历史。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1)
每日一典
鸿鹄
【释义】:《史记陈涉世家》中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起义于大泽乡。后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或英雄气度。
【出处】:宋,吴潜《八声廿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172)
每日一典
秦晋之好
【释义】: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联姻,男婚女嫁。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173)
每日一典
秦镜高悬
【释义】:秦镜,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彻人的五脏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悬,挂,这比喻官员判案,执法公正廉明。与明镜高悬通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174)
每日一典
研精覃思
【释义】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对问题判硏精准。
【出处】: 唐·孔颖达《尚书序》“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
(175)
每日一典
掷果盈车
【释义】:指仪容,仪态丰美出奇,引人注视和围观。有现代的粉丝效应之意。
【出处】:晋,《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晋潘岳,美姿容,尝乘车出洛阳道,路上妇女慕其丰仪,手挽手围之,掷果盈车。”潘岳,就是我们常说的“潘安。”历史上的美男子。
(176)
每日一典
多行不义
必自毙
【释义】:指经常干坏事的人,不知悔改,一意孤行,不得人心,终自取灭亡。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77)
每日一典
出尔反尔
【释义】: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现在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说了不算,言而无信。这是人的本性使然,道德低劣。
【出处】:《孟子,梁会王下》“出尔反尔,反乎尔者也。”
(178)
每日一典
冻馁
【释义】:吃不饱,穿不煖,指生活艰苦饥寒交迫之状。
【出处】:《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不煖不饱谓之冻馁。”
(179)
每日一典
僭越
【释义】:指超越本分,本职,规矩行事。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欲所欲为,专横霸道。
【出处】:《魏书,清河王怿传。》“谅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别,宜杜渐际荫,未相僭越。”
(180)
每日一典
四面楚歌
【释义】:比喻处境危机,四面受敌,处于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地步。
【出处】:《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垓下兵力食尽,汉军及诸候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81)
每日一典
欲人勿知,若勿为
【释义】:想让人不知道,就不要说,不要做。和: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通义。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若人勿知,莫若勿为。”
(182)
每日一典
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
【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见鸟兽的毫毛,却看不到一车柴草。指人精明过份,只看见小事,看不到大亊。有本末倒置之义。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83)
每日一典
四分五裂
【释义】:形容本来的整体,出现矛盾,不统一,不完整。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184)
每日一典,
含辛茹苦(茹苦含辛
【释义】:辛,辣,茹,吃。形容忍受吃尽辛苦,艰难。指经受磨难。
【出处】:宋,苏轼,《中和胜相院记》:“无所不至,含辛茹苦,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
(185)
每日一典
季孟之间
【释义】:鲁三卿季孙氏为上卿,最贵,孟孙氏为下卿不用事,而齐景公欲以介于此二者之间的地位对待孔子。后来此典就指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间。
【出处】:《晋书,卷七五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186)
每日一典
义无他顾
【释义】:义.道义.正义。为了正义事业只能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出处】:《晋书·苻丕载记》“武将猛士,风烈雷震,志殄元凶,义无他顾。”
(187)
每日一典
曾经沧海
【释义】: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88)
每日一典
近悦远来
【释义】:形容有德行,有威望,使近居人,心悦诚服。远地人也慕名而来。形容政治清明,远近归附。
【出处】:《论语,子路》“叶卫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189)
每日一典
董狐之笔
【释义】:董狐,晋史官,刚直公正,不畏权势。此典比喻公正不偏,不因个人好恶和利害关糸,而以不实言论以害人。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便在史策上记载“赵盾弑君。”
(190)
每日一典
奏凱
【释义】:指征战胜利后而奏的庆功乐。此典泛指胜利之义。
【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师大献,为战胜而奏愷乐。”愷乐献功之乐,愷这里通凱。
(191)
每日一典
河奔海聚
【释义】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二》:“与朱文公往复辩论,每书辄倾竭浩荡,河奔海聚。”
(192)
每日一典
形表影附
【释义】:形表.仪容表率;影附.影子附于形而不可分离。比喻人的品德堪为表率,人们对他形影不离,依附得很紧。
【出处】:汉·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珮之士,望形表而影附。”
(193)
每日一典
见素抱朴
【释义】: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没经加工的原木。比喻本质,本性纯洁,合乎自然法则和规律。现比喻循其本真,守其纯朴,纯正,不为外物所牵,所染。
【出处】:《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也是老子提出治国理论之一。
(194)
每日一典
走马观花
【释义】:骑在奔跑的马上去赏花。原指事情愜意,心情畅快。后多形容对事物观察不细,缺乏认真精神。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195)
每日一典
万籁俱寂
【释义】:万,多,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典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安静,没有一点音响。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倶寂,但留钟磬音。”
(196)
每日一典
青梅竹马
【释义】:青梅,沒成熟的梅果子,竹马,竹杆。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纯真情状。借指自幼亲密玩耍,且已长大的男女。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197)
每日一典
重熙累叶
【释义】:形容累世圣明有德,天下繁荣昌盛。同“重熙累洽”义同。(累读垒,重读从)
【出处】:《旧唐书·音乐志四》:“三光再朗,庶绩其凝。重熙累叶,景命是膺。”
(198)
每日一典
弹冠振衿(弹冠振衣)
【释义】:冠,帽子,衿,衣服。过去指出仕之喜庆。现多比喻逢盛事,喜事之庆贺之情态。
【出处】:楚《楚辞,漁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99)
每日一典
商女
【释义】:古时指歌伎歌女,后以此指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情状。
【出处】:唐,杜牧《泊秦滩》“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0)
每日一典
五柳
【释义】:是隐者,隐士不问时事的代指。
【出处】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黑龙江通联站文学艺术编辑部
主编:李继深
收录初审副主编:庞子恩
执行副主编:傅贺楠
文学编辑:傅贺楠
书画艺术编辑:方世兴,李伟星
音像编辑:张民志,刘德财
终审校对:单庆联
供稿:龙江站执行副主编傅贺楠
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