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的传说
杨敏
每逢新春佳节,在我国城乡,家家户户都喜欢在房门上,粮囤上,甚至箱柜、桌凳、水缸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满门庭。还有人把“福”字倒过来贴,以取谐音“福到了”,这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迎春接福”的习俗。
民间形成贴“福”字的习俗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春节贴“福”字始于明朝。据说,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微服出行,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上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女人的大脚。明太祖看了,对此产生了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和皇后马氏,因为明太祖做过和尚,最忌讳西瓜,而马皇后正是淮西大脚女人。明太祖把此事暗记心头,回宫后立即叫人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又出自何人的手笔,统统记下来;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都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从那以后,每逢农历除夕,家家户户便都在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后来这种变“避嫌”为“祝福”的习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福”字由来已久,在早期文字中就已出现。据《说文》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祝愿语“万事如意i”的意思。对于“福”的涵义,《书经》上讲得最为透彻:“一曰寿,二曰富,三月康宁,四月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有、康宁、修德和善终。这就是常说的“五福”。
五福之解也不乏现实意义:
寿为福。一个人能够有健康的身体,长寿百岁,实在是求之不易的大福。中国传统文化把福、禄、寿视为:“三星”,可见“寿”与“福”之间的密切关系。
富为福。物质是基础,只有勤劳致富,不断改善生活,才能谈得上幸福。不然,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何福之有?
宁为福。古人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国家安宁,社会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夫妻恩爱,工作顺心,生产顺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如此,可以说是人生的福气。
德为福。一个人能够修身洁行,不贪不奸,为人坦诚,处事公道,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修养,一生必定平平安安,少灾难,多福音。
考为福。一个人一生能够善始善终,保全名节,或虽死犹生,英名永存,这比那些有权势有钱财却遭人唾弃的人要有福得多。
作者简介:
杨敏,生于1984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曾在《人民日报》《半月谈》《文汇报》《诗刊》《大众日报》《星星诗刊》 《新华日报》《知音》《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