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舞舞蹁跹
作者/温瑞香 (永泰大众诗社)
中国人历来以龙的传人自称,中华龙作为正义、吉祥的象征,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龙灯是龙与花灯的组合,龙是祥瑞之物,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灯意喻薪火相传、多子多福,劳动人民以迎神舞龙灯的方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板凳龙是民间活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涵盖当地的民间信仰、美术工艺、民间音乐、乡间舞蹈等文化形态。 永泰椽板龙,又称埔埕椽板龙,俗称“迎龙灯”、“舞龙”,流传于永泰县梧桐镇上埕、中埕、埔埕三村。起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板凳龙是大埔埕春节期间迎神赛会上一项由村民自发集体参与的文体活动。它承载了大埔埕的节令风俗、信仰礼仪的演变,杂糅了民间节日喜庆及迷信色彩,是家乡世世代代劳动人民舞蹈艺术的结晶,是增进乡邻以及宗族之间团结奋进的一条重要纽带。
明末清初之时,由于朝代更迭,时局动荡,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乡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祥和的太平日子,乡间组织舞龙活动,由每家每户自发捐赠一条板凳连接成龙,走街串巷舞动起来,故称板凳龙。埔埕自此拉开了舞板凳龙的序幕,一直流传至今。
板凳龙灯的制作,初形成舞龙习俗时比较简陋,龙首与龙尾用竹蔑做骨架,扎出造型,外裱绵纸绘彩,内置蜡烛,表演时点燃,龙颈绘龙鳞,龙身最初由每户出一条板凳连接而成,上置灯笼,形成舞动的长龙。因长时间舞动消耗太多体力,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板凳龙改用椽板制作,椽板即传统古建筑中屋檩上钉的椽条。龙身有32节或28节两种规格,单节椽板长3.3米,宽15公分,厚3公分,首尾各钻一个3公分直径的圆孔。两板首尾呼应相叠,贯以短棍使之相连,可供舞者手执或置肩扛。椽板漆以红漆,每节面安4盏红灯笼,内置蜡烛,两侧覆红绸布,下垂二尺。龙首外形威武,通体红色,喜庆吉祥。
随着椽板龙制作工艺的改进,龙首与龙尾的造型及纹饰更加精致,椽板上增加红绸披身,并添置了舞龙人员统一的明黄色服饰,再现了传统椽板龙古朴庄重、威严且喜庆的风格。每当舞龙时,舞龙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走街穿巷,沿途鞭炮震天,香火弥漫,甚是壮观。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破除迷信,庙宇神像尽数被毁,迎神舞龙灯活动暂停,椽板龙也毁于一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埕村黄氏宗祠重新置办了一条椽板龙。整条龙由32根椽板组成,加上龙头龙尾,有130多米长。每根椽板上由原来内置红蜡烛改装四个节能灯,外套小红灯笼,红红火火,舞动起来,更显喜庆吉祥,蔚为壮观。 近年来,随着铅酸蓄电池、LED灯的普及,椽板龙的造型变得更精致,远观及近看均有绝佳的视觉效果,舞动起来,蜿蜒盘旋,栩栩如生,龙灯舞真正达到“节节通明复蜿蜒”之意境。
改革开放以来,乡亲们凭着舞龙的劲头走出大山到上海滩经商,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永泰板凳龙的故乡成了“上海有个梧桐村”——“毛家塘南北干货批发市场”的发祥地,而由板凳龙演变而来的椽板龙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舞出了新的高度。
2002年10月,黄氏宗祠椽板龙被选调参加福建省第十二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八闽腾飞》的表演,并获得福州市舞龙比赛第二名的佳绩,由此名声大振。2004年,椽板龙被载入《中华舞蹈志》福建传统民俗舞蹈文化。
2007年3月,家乡椽板龙被冠以“永泰椽板龙”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他在中央电视台、福建省、福州市以及永泰县电视台频频亮相,在报刊杂志上留下了威武的雄姿,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展示了多彩的画面,成了文人骚客笔下力与美的永恒主题,成了家乡人民引以为傲的圣物,成了永阳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9年10月30日,注定是个特殊的日子。梧桐镇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和我的祖国”大型文艺晚会在梧桐江滨公园举行,这是梧桐镇首次举行如此隆重浩大的盛会,上埕村黄氏宗祠椽板龙有幸参加文艺汇演。在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中,舞龙活动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那高昂的龙头,翻滚的龙身,摇摆的龙尾,在广场中央蜿蜒盘旋。巨龙腾飞,普天同庆。那红红火火的龙灯,同绚丽的烟花,璀璨的夜空相互辉映,让这个不平凡的梧桐之夜,与国同庆,与国同梦!
多少年来,乡亲们把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椽板龙身上,通过舞龙灯的形式祈盼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而今,故乡的舞龙人舞出了民富国强、太平盛世的壮阔,舞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更是把故乡民风纯朴、百姓仁厚、团结奋进的新风尚舞出一个更高更远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