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社日照分社欢迎您!


国风
诗经魁宝,国风传承!
打造新时代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党政的有特色的人民性诗社,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积极传承毛主席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新风尚。
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今日作者:
李永香
郑县长退了(短篇小说)
李永香
郑县长其实是分管宣教文卫工作的副县长。因为他的姓生得好,不管过去当副乡长副局长,还是现在当副县长,人家都喊他“正”的,很少有咬文嚼字的书呆子,不识时务喊他郑副县长。
郑县长今年五十七八岁,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走到县级领导岗位的。工作认真,口碑不错,没听说他有什么贪腐方面的问题。说他工作能力不强,特别是分管防控疫情工作,动作缓慢的传闻倒是有的。从年龄上说属于“提拔老了,退休早了”的一类干部。2020年9月,市委组织部宣布他不再担任副县长了,给他一顶“正处级咨询员”的红帽子。退就退吧,反正早晚都要退的,无官一身轻,也该休息休息了。他想得开。
真的离开副县长的位子,可不是想像的那样一身轻。我真佩服古人造字的想象力。你看那个“长”字,坐在那里大腿翘二腿,腿伸得长长的,发号施令,指挥若定。再看那个“员”字,两脚站立全身笔直,或者游走不定,忙碌不堪。“正处级咨询员”谁咨询他?没人咨询他,他就没事嘛。他的“员”两腿不需要跑,只有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从繁忙的工作中退到没事可做的地方,站着不动,你说他急不急?

他想到农村去了解了解目前农村教育、合作医疗方面的情况,做一些社会调查工作。过去下乡都是县政府办公室安排得好好的,到哪去啊,哪些人随行啊,车辆啊,都不要自己烦神。现在谁安排?到哪去?调研有这个必要吗?茫然不知。
他想起来了,去远离县城50多公里的慈山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率队去那里检查“三结合建校”落实情况。后来儿子在那里读完初中,就没有去过了。已经十几年,不知那里有多大变化?现在也该去看看,谢谢当年给儿子关照的校长夫妇了,权当到山村去旅游。车子嘛,现在中央有“八项规定”,其中就有不准公车私用,那是高压线谁都不能碰,花点钱打的就是了。
的哥载着郑县长飞驰在前往慈山乡的柏油马路上。十月的山乡,稻熟花香,不过,很少看到大面积的庄稼。只看到零零星星的绿色山芋,白色的棉花,金黄色的晚稻。

郑县长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回忆着关于慈山乡的往事。
一九九五年前后,全县都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结合建校”的指示。即“政府补助一点、地方统筹一点,学校勤工俭学拿一点”,“三结合”共同努力建好中、小学校教室、宿舍、操场等等基础设施。那年他带队去检查,慈山初中已经建好了6个标准化的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连同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一共80多间砖墙瓦顶平房,4000多平方米的大操场,围了院墙,栽了树木,整整齐齐。不仅非常好看,而且可以满足这个山乡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由于建设速度快,质量好,被评为全县“三结合建校”先进单位,校长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后来,慈山初中教学认真,管理严格,基本上是军事化封闭式的教学,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例如,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不准打架闹事,等等,都纳入制度。多次被评为是全县“双基教育先进单位”、”立德育人先进单位“……在应试教育的年代,衡量学校好坏,看的是升学率,他升学率高啊,所以远近闻名。许多县城的学生都慕名而来,从这里读完初中考取高中。2005年,郑县长把宝贝儿子,也送到这个山乡初级中学读书。儿子在那读书期间,他每学期至少要去一次。
副县长儿子怎么到山乡中学念书呢?原来他的儿子在县城念书,与不求上进的同学混到一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郑县长急了,把刚上初二年级的儿子送到那里。因为初二年级学生爆满了,校长要他从初一开始念起。初中三年,儿子在那里不仅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思想品德方面、遵守纪律啊、团结同学啊,也都有很大进步。
郑县长每次去那里,校长总是热情接待,盛情招待。当地乡长书记、大大小小干部,听说县长来了都争先恐后陪着。人多时就在慈山小镇上格调稍微高一点的饭店吃喝。人少时就在吴校长家里开席。在校长家吃饭少不了校长夫人郑学惠“操刀问盏”了。经过多次接触,校长的老婆姓郑,和郑县长攀上了兄妹关系。其实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无论是按照郑氏家族历史源流,还是支派世系,郑学惠与郑县长都没有多大联系,更谈不上宗族辈份了。要说有关系,那也是800年前都姓郑。没有宗族辈份他俩怎么叙成兄妹呢?按年龄郑县长年长为兄,郑学惠年轻为妹。
没等到老郑完全回忆那么多,出租车已经到了慈山初中大门口了。第一个见到的人是看大门的老卫。老卫是个单身汉,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看门,不得而知,反正以前郑县长来时见过他,今天见他仍在门卫里。
老卫见郑县长来了,非常高兴地迎了上去,拿出郑县长不知牌子的香烟。郑县长摆摆手说:“谢谢,我从来不抽烟!”“哎呀!县长你来的不是时候,我们吴校长刚才打的到县城去了。你怎么不事先和他电话联系一下呢?”郑县长说:“没事,没事!他在家不在家都行,我来看看就走!”老卫把郑县长带到校长家。
“妹妹”见“哥哥“来了非常高兴地迎接着。”哎呀!你妹夫刚走,去县城参加他们同学聚会去了。我来打电话叫他回来“!“别打,别打。我没事,看看就走!“”妹妹“还是抓起电话给校长打了过去,说”大哥“来了。校长叫老婆把电话交给郑县长:“哎呀!哥啊,你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告诉我啊? 今天实在对不起,不能陪你了。我们十几个二十多年前的老同学,早就约好的,在县城聚会一次。你一定要在我家吃个便饭再走啊!下次再来事先打电话给我,我一定去接你,在家等你……“
看门的老卫对郑学惠说:”郑大姐啊,你打个电话给乡里书记乡长,告诉他们郑县长来了!“郑学惠如梦初醒,喃喃自语:”对,对!打电话给乡里。“
乡长电话接通了,乡长和县长通话:”哎呀!县长大人啦,你老人家来啦,有失远迎啊!怎么不事先通知一下呢?实在对不起,我们乡里干部,今天都到分工的村里去检查防疫,没人有时间陪你啊!欢迎你下次再来吧!你一定要来啊!“
郑学惠不减当年热情,忙碌着做起饭来。郑县长说:”妹子,别忙了,我打的回去,不在这里吃饭!“
”瞎讲嘛,这么多年这么远来了,不吃一顿熟菜饭就走,像话吗?你妹夫回来也要骂我啊!“

看门的老卫说:”县长,我带你到学校里走走看看,好吗?“
老卫的话缓解了郑县长的尴尬,他想想是吃饭的时候了,就这么硬生生地走了,不是对不起”妹妹“吗?”好,好。你带我走走参观参观!“
在校园里,郑县长看到了当年带队检查时的那些新平房现在旧了,有几幢平房门前长满了蒿草,有半人高,树木长大了长粗了。他拨款支持建设的二层小楼似乎矮了许多。倘大的操场变成了草场……老卫见县长紧皱眉头,连忙解释说:”过去这个学校学生多啊,多的时候有四五百人,现在学生少了,只有五六十人,都到县城念书去了。教师也少了,有本事的都调走了。留在这里的教师不安心,整天打牌搓麻。校长快退休了,没有人愿意到这乡拐拐来,接他的班……“
参观完了回到”妹妹“家。”妹妹“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四菜一汤:一盘从自家菜园里摘的辣椒茄子,一盘自家老母鸡生的炒蛋,一盘咸的小干鱼,一盘豆腐烧肉。没有别人作陪,没有摆酒,没有喧闹的场景,郑县长一个人吃了一碗比猫吃的多不了多少的米饭,匆匆结束了。这是他在”妹妹“家吃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也是在她家最后一个午餐。
午饭后,老卫告诉郑县长,他已经早早拦下了一辆出租车,等在学校门口。郑县长默默地离开了”妹妹“家。回望这所曾经兴旺发达的乡村初级中学,儿子曾经在这里读书的地方,一切尽在不言中。


✦✦
编委会
主 编:丁连相
副 主 编:丁启连 田 源 陈德时 丁明辉
编 辑:丁连相 丁启连 丁明辉 陈德时 李宗光 张明慷
本期制作: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