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心老屋念儿时
曾凡华
1949年8月, 姆妈生我时的老屋,叫鸡窝团机房头。那是个前脚能踩出油来,后脚就冒出水来的袖珍小塆。白天鸡飞狗闹;夜半纺纱穿梭;桑柳环绕而安逸静谧的小村落。
而它的名字,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更。当成立人民公社时,号称为幸福十队;在国家开放初期则更名为严家桥村;最近听说叫么事丰桥村。简直让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游子,弄不清楚自已的老屋到底叫么家伙了。
老朽离家56年,适逢阎王爷不收自已去的当口。固想乘脑袋瓜子还算清白,把这些个中原委笔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点念想。
何谓鸡窝团机房头呢?说来蛮好玩的。
话说天门县河,流经小板、大板、在八子垴转了一个七八十度的大弯,拥抱鸡窝团后,向东北方向斜插到卢家口。又转向正东方向,朝喝风店、黄吴口、白湖囗、直流净谭后叉开。分别流入汉川的新河口、吕家巷注入汈汊湖。就象一条巨龙,把鸡窝团紧紧地盘在怀中。
而在鸡窝团的东南方向,清澈秀美的华严湖,从净谭南岸不远的地方,横跨到干一镇旁。其高耸的湖堤和县河堤遥相呼应。在东南方向,华严湖的支流直奔马湾边的竹桥,然后通向大板。四面的水系,团团地围住了鸡窝团。若鸟瞰此景,俨然就是一个大鸡窝。
当时,巾河是当地的经贸和文化中心。水码头、邮电、商埠齐全,且极其热闹,就象坐在鸡窝里孵小鸡的鸡头。所以当地人一致提议将巾河更名为鸡窝团。从此,鸡窝团的名声享誉竟陵东南,乃至海内外。
记得当时的机房头(又称曾房头),是鸡窝团的正中心。它与巾河、彭家垴、喝风店、白湖口、五条涧、崔岭、别家台几乎是等距离。若用靶心来形容也不为过。
其实说起不为人知的机房头,还蛮有点意思。它小到只有七八户人家,据说是从江西迁移而来的。又说这里原来是洞庭湖的边缘,尽管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十年九涝。
为了生存,机房头的弟兄们联合附近的村子,在塆前挖了一条长沟(渠),直通华严湖。紧接着又在塆东开了一条涧(小渠),连结双桥渠后,从白湖口旁贯通县河。确保了大面积种植棉花和大麦的安全。
当年,机房头有两房大户。一是三爹家。他育有四子,取名树发、银发、金发、铜发。四子又分别添了四个孙子。依次叫坡那、伯祥、大羊和小羊。他们在外求学时按辈分冠以学名为繁荣、繁华、繁富、繁贵,寓意荣华富贵。因为是在外求学取的学名,塆里人都搞不大清楚。
另一家的主人则是我爹爹。他是远近都晓得的私塾先生。育有伯父银香、父亲香林和三爷季香,还有三个酒坛子。
后来,伯父参加了彭家垴党支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三爷为躲抓壮丁,跑到京山县向畈村当了上门女婿。么爷(父亲)从小染上了天花。其后遗症竟是双脚长满鸡眼,不能正常走路,后来一直在为生产队放牛。那时,正常男劳力每天记十分工,他则只挣三分工。虽然爹爹是当地有名气的教书先生,但么爷却斗大的字不认得一升。
更奇怪的是,伯父和三个姑妈,一辈子都生的是姑娘。姆妈家五姊妹,也没添个放牛娃。
所以,在大哥出生的时候,为了好养,老人们给他取了个坡那的名子叫大狗。依次,我叫小狗,老三叫三狗,老四叫么狗。
我家四兄弟后来陆续上了卢市中学。按曾氏辈分,也取名为荣华富贵。在知道内情的人群里传为美谈。而在机房头,很少有人知道,两大家八个堂兄弟,共享荣华富贵的故事。
其实,过去我们曾房头,为什么又叫机房头?其个中原由,知道的人不多。
在那个时代,塆子不但四围环水,交通不便,而且地势低洼,只适宜种植棉花和大麦。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家家都置办了纺纱车和织布机。
记得66年上石油学校时,姆妈和姐姐连日纺纱织布,为我准备行装。我带的衣服、被子、塾单、鞋子、袜子、哪怕是裤带,都是清一色的土布。虽然参加工作后都换成了洋布,但这段历史始终让我牢记在心窝里。
然而,我真正知道我们塆为什么叫机房头?还要从一封外国的来信说起。
那是58年的某一天,中午放学后跑到队里的食堂吃大锅饭。突然生产队长从大队回来,把手里的一封信递给我。信封上写的是"中国湖北省天门县鸡窝团机房头","曾崇敬大哥收"。
我赶忙跑回屋的,把信交给了么爷。么爷看了看说:这是二爹给你爹爹写的信。二爹是牙科医生,开始在印尼行医,现在怎么到印度去了呢?……
22年春节于水果湖

曾凡华 天门卢市人
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鹰台诗社、东亭诗社社员。启蒙于扬州油苑诗社;活跃在鹰台诗词、深圳诗词微刊、东亭诗教、天门文艺和长江文学。
曾任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高级政工师、党委书记和董事长。
现定居武汉市水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