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棉的"黄埔军校"
肖鑫祥
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文凭热"浪潮,宜棉也不例外,厂组织部门联合湖北省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在宜棉技校的原址上,办了四期"纺织行业职工中专班",学员以宜棉的中,基层管理人员为主,兼有部分省内各地纺织行业的管理人员,学制二年,当时许多宜棉人戏称"宜棉黄埔军校“。
当时,要进入这个中专班学习是有“门坎“的。首先,由厂组织部门推选,然后参加预考班强化培训,最后通过省纺织中专的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中专班学习。
回想当时的情景,对我们这些准学员来说,确实压力山大,可谓是“釜底抽薪","壮壮断臂",因为参加预考培训前,自已的岗位已有人顶替,如果入学考试不及格,回去就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参加预考培训的这些管理人员,都是厂里各单位的生产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勤劳吃得苦,聪明又好学,但"文革“耽误了他们学习的机会,文化底子基础太差,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要想通过中专的入学考试,的确堪比"登天之难"!
但我们英雄的宜棉人,从不把困难放在眼里,他们夜以继日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懂的反复请教老师,硬是将那些数学的方程式,几何和英语的字母,单词咬碎嚼烂,吞在肚子里,消化在大脑中。
回想起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学员特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老师,当时老师确实太不容易,因为我们这些学员文化基础太差,要想将高中的知识灌输和消化在大家的大脑里,他(她)们确实费了不少心血,不但要做到“百问不烦“,还要做到"苦口婆心"。他(她)们有时将一些枯燥难懂的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笑话,故事帮助大家理解吸收,起到了事半功倍作用。
另一个要感谢的人,应该是学员的妻子或丈夫,要知道八十年代中期宜棉的经济效益是顶峰,奖金相当高,但我们的学员脱产学习只拿基本工资,没有一分钱的奖金。可是我们学员的妻子和丈夫毫无怨言,她(他)们默默无闻地支持自已的丈夫或妻子,主动承担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使我们的学员安心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的预考培训后,我们的学员除极个别的外,全部通过了湖北省纺织职工中专的入学考试!
入学后,我们的学员放下科长,车间主任等"官“架,尊重老师,虚心学习,结合自已平时的工作实践,学习了不少纺织行业的专业知识,也学习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大大提升了自已的纺织行业技能,同时也升华了自已的文化素质!以至两年毕业后,大家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些学到的技能和知识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学员每每回忆在宜棉"黄埔军校"学习的两年,都感到很欣慰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