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2022.2.10
萨克斯-彩云追月
又到元宵佳节时
文士明
再过几天,元宵节又要降临了。在大家心目中,元宵节只不过是春节的内在延续,属于春节中的一部分,一旦元宵节过去,春节就算是真正结束了。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妥当,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一个独立的大节,颇为显要。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但一般都认为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武帝时,皇宫中在正月十五夜晚放灯火祭祀太一神,因而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大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这就有了元宵节的雏形;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汉文帝是大将周勃戡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的,而戡平叛乱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即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活动的节日。但在起初,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为民间风俗。后来另一位皇帝汉明帝敕令元宵燃灯,从而扩大至民间,开始形成流传于后世的普遍张灯、观灯习俗。魏晋时期,元宵节又增添了祭门户、袍蚕神、迎紫姑等内容。
据说,元宵节的盛行已到了汉朝之后,始于隋唐时期。隋文帝年间,京城长安和各州县,每逢元宵节来临,大街小巷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有的举着火炬,有的敲着鼓点,有的戴着动物面具,有的男人穿着女装,热闹异常。到唐朝后,由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皇帝在元宵节便将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如唐明皇李隆基曾令人制作了一盏高一百五十尺的彩灯,被人们称为灯楼。皇亲国戚们更是争先恐后仿照,极为炫耀。
唐代有着严格的宵禁制度,但对元宵节却特别宽容,允许老百姓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个夜晚放花灯,上街观游,尽情欢愉,直至天光大亮。以致当时的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当时的洛阳,“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如此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真正实在的民间风俗。这个风俗历经多个朝代而不衰,还曾一度愈演愈烈。例如宋代的元宵节便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从正月十四日持续到十八日共五天,欢庆形式更加声势浩大,绚丽多彩。最壮观的是把无数只冰灯笼结口扎成山林形状的“灯山”,灯上绘着神仙传说、佛教故事。而最吸引人的是各种菩萨灯,菩萨手臂活动自如,手指出水五道,状如瀑布,要算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喷泉了。还把谜语贴在花灯上,让游人边赏灯边猜谜语,称为灯谜。宋代这些习俗中的内容大都流传到明清,又流传至今。元宵节到明代时竟延长至十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灯宴、赛灯会,美不胜收,煞是热闹,各种花灯更是细巧精美,瑰丽生动,巧夺天工。
元宵节里特别是元宵夜,除了玩灯,赏灯、猜灯谜外,还要举行唱大戏、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一系列文娱活动。还有一些目前鲜为人知并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譬如祭门、祭户、逐鼠、迎紫姑等。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元宵”,据说这也是从宋代兴起的,这种食品乃是用各种果饵作馅,外面裹以糯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后,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因为这种糯米丸子在锅中时沉时浮,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改称为“元宵”,还另有汤圆、汤团、圆子或粉果等名称,生意人还美其名为“元宝”。古代“元宵”价钱比较贵,宋人姜白石诗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珍品”即指“元宵”。相传民国初年,袁世凯上演称帝闹剧时,因“元宵”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他便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等到袁世凯垮台之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称谓。
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受到历代人们的广泛喜爱,常常是举国上下,官民一道欢庆,表现得极其热闹欢快,又充满诗情画意,自然也就成为文人们笔下经常描写、渲染的事物。亦在民间文艺(传说、故事、戏曲)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到,例如“三言两拍”的一些篇章与名著《水浒传》中都有关于元宵节的情景刻画或某些在元宵节里所发生事件的描述,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竟有三处涉及到元宵节:一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节夜晚由仆人领着外出观灯被拐,一番辗转受难后,竟成了薛家丫环(后又为薛蟠妾)香菱;二是元妃贾元春元宵节回贾府省亲,大肆铺排,备极富贵荣华;三是“荣国府元宵设夜宴”,笙歌盈耳,享受奢华。至于历代诗人对元宵节的吟咏,更是不可胜数,这里随便录两首作为例证,如唐代张祐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如宋代姜白石 的“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如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元曲):“春城春宵天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而在历代戏剧当中,以元宵节为背景的剧目并不少见,南戏杂剧都有,譬如元明杂剧中就有许多,被学者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元宵节闹剧,一类叫元宵节爱情剧。前者又以水浒传内容居多,如《宋公明闹元宵》,《一丈青闹元宵》,《小李广大闹元宵夜》,等等,都是讲的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如何利用元节日“闹”事,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故事。后者则是反映男女青年在元宵节里主要通过观灯结缘而相爱的故事,或几经坎坷,终结连理,或饱受磨难,难成眷属;或缠绵,或凄婉,受到广大民众认可与喜爱。可能是因为继承传统的缘故,现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剧种当中,都还或多或少保存着这类内容的剧目,如闽剧、潮剧中的《陈三五娘》,就属于此类情况,而黄梅戏中的《夫妻观灯》,一直久演不衰,最受欢迎,成为该剧种的保留剧目。好像其它地方剧种,如商洛花鼓、东北二人转中,也有《夫妻观灯》这一剧目。
应当指出的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从来都是非常严重的,要求她们恪守什么“妇道”,后来还规定要遵循什么“三从四德”,而且规定女子必须深居闺房,不可以随便抛头露面。只有元宵节是个例外,在这一个万民同庆的灯节里,女子便可以自由地同男子们一样,上街观灯赏灯,尽情玩乐,难得地放松一次,浪漫潇洒一把。所以历代的女子都很珍惜这个获得充分自由的机会,一些男女青年更是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来编织自己的爱情故事,前述那些元宵节的爱情戏曲就是对这个情况的反映。而生性浪漫的诗人墨客自然更不会放过如此美丽生动的吟咏题材,甚至还会自己亲身去体验一回,于是便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脍炙人口的美妙诗篇。例如南宋的辛弃疾,这位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就写过一首有名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镂,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向人们展示了元宵节盛况,极力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灿烂辉煌、繁华热闹景象,再进一步写到贵族女子的奢华和出游气派。最后三句点睛,凸显了词的韵味和意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欢快的境界,也是作者对自己在元宵佳节里一番奇巧经历的表述。辛弃疾词作风格多样,但以豪放、厚重为主,此篇是其“婉约”风格的极品,实在妙不可言!看来,作为伟丈夫的辛弃疾也曾被元宵之夜所激动,并让一位美丽的少女拨动了心弦。以致引发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事与快乐。有人评点这首词,却硬把它拉到政治上去,说是作者通过元宵盛况的描写,隐曲地表达了自己对统治阶级苟安一隅、沉醉歌舞的不满,抒发了怀才不遇、遗世独立的孤独苦闷之情。而最后三句中的佳人则是受朝廷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愿与当政的主和派同流合污的词人的自我写照。对这种太过牵强附会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觉得评论者还在受当年上纲上线那一套的影响!因为依辛弃疾的性格与写作风格,他即便具有这样的心思也会秉笔直书,或者直统统的发泄一通,不会来这种转弯抹角、欲说还休的一套;再者,就整首词来看,表现的是佳节的美景和欢乐,完全是在表述自己的欢快心情,又怎么会很突兀地来一阵风马牛不相及的政治性借题发挥呢?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足为训。再者,元宵节也是恋人们暗中约会的良宵,诗人笔下对此亦有别致的诉说。例如北宋重要政治人物、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便写过一首传颂千古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当然不是作者写自己,而是这位大文学家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表达一段欢乐而又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上片回忆去年元宵夜和情人相会的情形,下片写今年元夜不见情人而伤感异常,构思巧妙,虽语言平淡,但情韵隽永,在欢乐和情思中融入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上述所指的这种妇女获得很大自由的做法可能正是元宵节与中国其他传统年节的一个重要区别,因而在元宵之夜还常常出现一些别的热闹故事与富有诗意的场面,例如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宋朝年间,一对夫妻在元宵节观灯时走散,适逢宋徽宗赐酒,也许是沉溺在刚才的欢乐中,抑或是急于寻找夫君,妻子竟拿起了皇帝的御用酒杯。但她在御驾面前,竟然镇静如常,还不慌不忙地作词一首:“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酒杯作证明。”风流皇帝宋徽宗听后大喜,十分高兴地把金杯赏给了这位妇女。或许这真正体现了封建时代皇帝的“与民同乐”吧。
余生也晚,没能够逢上旧时的元宵节盛会。我等生长年代,元宵节的庆典已经非常非常的式微了。依稀记得童时的元宵节还能看到通街灯火大放光明,人们欢快地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耍车灯),舞台上面唱大戏。但已被老百姓称之为春节的尾声,欢乐的程度大大降低,热闹场面和气氛较大年春节远为逊色。后来,这些纪念庆祝活动慢慢地消失了,元宵之夜街道上的灯光不复存在,无非是家庭中将各处的灯点亮而已,不过,戏有时还会演出一点,而“元宵”照例还是要吃的,小地方没有地道的汤圆供应,自家磨点糯米粉也要吃上一顿糯米“坨子”(方言,即团子)。“大革文化命”时,连这点“残余”也被“破四旧”破得几乎“呜呼哀哉”。到了当今,可能受到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元宵节似乎也同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越来越被淡化了,人们顶多记得这一天要买些汤圆回家来食用。当然,有时也有一些地方会出于某种实用主义的原因举行彩灯展、花灯会,或者猜灯谜活动什么的,但几乎都不是对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虔诚纪念庆祝。倒是在海外,有许多华人社团仍然把欢庆元宵节当一回事,甚至依然保留着诸如耍龙灯、舞雄狮等诸多古老传统。面对社会上把某些“洋节”渲染得越来越惊天动地、震撼神州的势头,面对韩国居然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进行申报的闹剧,我不知国人作何感想。从网上得知,在2008年6月,元宵节已被我国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人便提出进一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可是却引起了热议,赞同者大有人在,表示不同意见者也不少,有不赞同申报的,也有人认为申不申报无所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可以使相关的文化或者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连结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必然会有利于和有助于我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我还认为,当前,我国不仅要积极申报包括元宵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克服与消除那种淡化甚至主张取消传统节日的倾向。我觉得,淡化和取消我国的传统节日未必就是社会进步;相反,否认乃至亵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所具有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又未必不是对我中华民族及国民的一种轻慢和伤害。显然,淡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一种不适宜的现象;至于主张取消传统节日的观点,更是无稽之谈,异想天开罢了。对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绝对不可低估,更不可忽视,应当把对它们的克服与消除认真地提上议事日程,切实加以实施。
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节日,这样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不断地承袭下去,不断发扬光大。(2022.02.06)

时在孟春细雨迷,桃红千树压枝低。
农家正是上元日,不弄烟灯只弄犁。
(2015年元宵梅山小叟)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