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立新/文
摘要:诗歌是人性情感的真实写照。组诗塑造的诗歌空间、诗歌品质、诗歌行走几个方面,探索了诗歌以非虚构的力量,问询当下的社会认知,诠释“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诗学理念。
关键词:写实 日常 真情 速写与白描

诗歌的诗境,在南茜·弗雷泽划分的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呈放状态是多元的,这也就可以合理解释当下诗歌创作的各个支脉。不管再林林总总,却仍然找得到同类的归属,并符合现代诗歌美学。
通读罗苴子即将付梓出版的诗集《诗意的漂泊》,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片日常诗学,质朴、大众,亦或可称为通俗。极好的是,组诗能从凡尘中生发出情思的触角和灵魂的探询,平淡里释放的人间温情有暖暖的热度,因此,在不构成低劣及俗气之际,招摇出一层大地上的情感弥漫。
诗集《诗意的漂泊》我给出的归类队列为:写实诗。说到写实诗,许多人的概念里,会认为以貌似溪水一样的话语在流淌就可,但首先我需要定位的是,写实诗是诗,不是口语,她有诗歌的内核,有诗意的层次攀爬,最终体现是诗歌的诗境意向美好的完结。
现实中的诗人罗苴子,是位皖籍转业军人,现为国家级网站云南站的总编辑,货真价实的资深媒体人,其诗歌常散见于中国网、今日头条、城市头条、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客客户端及相关媒体平台。
因为爱,他留恋于南高原的春城,因此,离阳光很近,活得清爽、干练。也许和自身职业因素有关,他的文字写实性极强,空间跳跃性不大,相当切合写实诗的特点,直白、平朴和自然。文字才一落笔就直抵事物根本,语言态度宁静。
诗集《诗意的漂泊》,从体量上来看,更像是一本诗集,只是内容上没有分辑,顺序而下,全组阅读完毕,我把其中的诗歌大致分为抒情和静观两部份。这也正好与约定俗成的美学规范划分相同,看来,文学理论真的早已界定了文字走向的创作。人生不能抵达的地方就是远方,所以,每个写作人的人生都会以文字来调和对不可达及处的向往。而诗歌,就是诗写者奔赴向往的桥梁。
罗苴子的写作源头是平素与日常的自然生存姿容,放射出来的是大众凡尘的生活书写。心境、季节、记忆,还有吃饭、睡觉等等,由点涉面,覆盖了俗世众生的喘息与场景描摹。
在这些琐碎中,他拨开其表面的清淡,经过诗性的安排,伸展出诗境精神及实质的画面,组诗中的一些作品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描述。
如“秋日里,不小心闯入黄山/我更像一个隐士/准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养一万亩阳光/养一群斑斓的鸟儿/养一颗金子般沉甸甸/而纯洁真诚的心……最大的秘密,是养一个/从彩云之南而来的女子/她有杨柳腰齐刘海柔媚眼/她是吐乌蒙山云雾的白狐/我养她在唇齿,心间/她是我舌尖上/相濡以沫的亲人(《秘密》节选)
“无论说话/或不说话/都能听见黄浦江水/那些沙泥/江藻,鱼虾和水/它们都是/孤独的/今夜/我写到/喧闹或宁静,然后/我写到牵念/和企盼/窗外悦耳的雨滴声/我闭上眼睛/我想到你(《今夜,我想到你》)
罗苴子的诗很鲜明地彰显了纪实作家耿直的性格,文字塑造的诗境和诗歌向度秉承了口语诗歌走势,体现内心对爱的情感投放,文字细腻舒展,这让他的诗歌内质和表象融为一体,营造出整体丰满的抒情氛围。
可以说,罗苴子的诗与每天的喝水吃饭一样,朴素又不可缺失,它们已组合出精神层面的主体性,以求真的意志力,让诗人问询生命的本质。我一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和自觉表达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并使之有衔接无缝的浑然天成。
诗人对凡尘的贴近和亲昵,密集种植出他一生不能割舍之情,组诗语言平实,但是较好强调出了诗歌的内在精神。我的阅读触摸到众多世间的质朴言词:古镇、人生、戒指、过年、戒烟、母亲、回家等,这些毫无修饰的用语,飘洒成诗人行走尘世的无数风烟。里面有他的快乐、伤感、无奈和无助,更多的是,阳光下的希望。
整组诗歌内容宽泛,较彻底关注了俗世百态、基层民风,这也就顺理成章,高度应和了诗人敏锐的职业特性。如《门被反锁了》:“突然发现/门被反锁了……手机没有带/我开始焦虑/不仅因为封闭的浴室闷/更担心这个点她会不会睡了……我的门被反锁了/惊醒了/整个秋天/以及,这个季节中忙碌的/那个人”,多重维度、多方位的陈述,把一个中年男人的性别立场、身份意识、人生阅历、涉世情怀在文本中交融,平白而简约的诉说,倾泻而下诗人在日常生存现场间转瞬即逝的时间感和繁杂众多的情绪张弛。
本组的静观类诗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其真挚吐露了诗人对现实的理解和感悟。安静中,考量、疼痛和忧伤在游走。不动声色的叙述,从静观和静思中突破,穿透平淡生活的状态,体现独立的思索,这不是创作技巧和手法的问题,是面向现实终极再高于现实的奋进,他以自己特有的敏锐切入并送达出个人情感。如“小时候,记忆中/山那边就是一群放鹅的/伙伴/长大后,依稀知道/山那边还有蓝天白云大海河流山川/森林虎狼与狐狸/现在,我认得了/山那边应该有钓鱼岛舰队火炮与核武器/未来,我只希望/山那边只有和平(《山那边》)
“生活/敌不过婚姻/婚姻斗不过爱情……生命/脆弱的令人悲悯/却又有几人珍惜//生活,爱情,婚姻,生命/硬生生的撕扯/我们每一根神经//甚至/牵引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散落在咫尺天涯(《无题》)
诗意的发现和静美的生长,就是将事物之间相似、神似的共同体,在字里行间布局,哪怕行文朴素,也能出其不意地提炼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本组诗的诗人情怀和诗歌精神,自然、质朴而大善。罗苴子的诗在主体意识、性别诉达和日常体验的质感中鲜活出个人化的独立写作姿态,这种姿态不尖锐,甚至有大男人的柔软小情怀。
他以大气、包容和睿智引导了诗歌的民间审美和个体意识。他的语境结构和诗歌经验展示出特有的阳刚、憨厚和执着的心理世界,表现对世尘、爱情、命运、人生、时代的哲学沉思与个性自省。
很喜欢王跃文说过的一句话:人,不能在生活中当戏子!是的,何必时时演呢,谁也不可能霸占着红尘,来了不走。人活得真实、不做作,才可能身心通透。写实诗的写作也如此,实话实说,最终能够说出真理。
诗集《诗意的漂泊》没有空洞的呻吟,呈放的是脚踏实地的声音。同为诗写人,我是主张诗歌要唯美写作的,但该诗集许多首作品却以大量速写和白描的手法打动着我,如《处境》《家乡的月亮》《情殇》《母亲如河》《站在青海湖畔的那位姑娘》(已作曲,由中国好声音优秀歌手、哈尼小王子李维真倾情演绎),我阅读后思考了很久,觉得这唯一的解释就是:真实和真诚,是诗歌最直接和完美的装饰。
胡适先生曾经在著作《文学改良刍议》里倡导的诗歌写作,应“不避俗字俗语”,这论点成为现代写实诗写作的诗歌理念。
大雅亦大俗,写实诗以“小我”立场,挑战以往诗歌书写空白,最终,日常生活回归细节,诗境回归语言。诗歌的写作,我认为首先是诗人自己的感动。从心底寂静长大的句子,带着爱和心血的温度,不论其内质和技巧,不管切入的角度和诗境的走向,只要能先感动自我,相信诗歌已成功或接近成功。
罗苴子将自己对生活和精神层面追求的热爱,质朴地加以陈述,平淡、真诚及大美的人性音韵,毋庸置疑,成就了他的诗境在人世中的鲜亮和栖居。真正的诗歌批评,应该是一种渗透着伟大的洞察。
对《诗意的漂泊》,我不敢俯视或鄙瘪其中任何文字,但对组诗略感星点遗憾。有些诗作过于成色简单,诗歌的意象、明喻或暗喻张力不够,稍许削减了组诗的光亮。好在,瑕不掩瑜。相信诗人会在不远的明天,给读者展演越来越澄明的文字。期待着!
我曾说过,诗写不是谋生的行当,是爱与生命流淌状态的突显铭刻。
罗苴子诗歌的凡尘诗境在平淡的事物与自然轮回间,直面现状、反思尘世和生命的日常及辽阔,挖掘琐碎叙述的表象,建构了属于其本人的诗歌秩序及为文和为人的质朴品质。
作者:师立新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