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发于2022年2月7日《云南老年报》,因版面受限,刊发时有删减。现特刊发原文,以飨读者。

师立新/文
从古至今,国人对孔子的祭拜从未懈怠,而祭孔祭文映照出的时光轨迹,为文学介入现实留下了真实烙印。历代祭文,一直保持四字成句的文风,通读张绍碧十二篇祭孔祭文(作品跨度达十一年),均遵循此传统而行文。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孔子整理的文学经典《诗经》影响最为深远。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后世民众尊孔子为圣人,在他离世后的每一年里,从民间到官方都会进行祭祀。通常,祭文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国内对孔子每年的公祭大典,祭祀者诵读的都是韵文,与《诗经》大部分诗句体现的四字文风相同。既为祭文,其写作必须大气恢弘,张绍碧十二篇祭孔祭文同样具备以上特征的开合,延续着固有格式和体例,都属于去个性化写作。尤其每篇祭文的开头,均以点明祭祀时间、先师诞辰及祭拜人谁、祭祀呈物等内容起首,开篇明义后立刻转入正文叙述。
张绍碧所作祭文的作品主旨、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高度体现了文本蕴含的边地儒学与现代叙事。祭文中大体量输送的:“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内质,令人抚今追昔,不由深入去解读源自祖国边地之历史文化名城建水,与祭孔祭文内容有关的渊源。
一 、重温边地的文化历史
建水地处滇南,古称步头,南诏时筑惠历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称临安府。罗列这些历史资料只为说明,这座一千多年时光打磨出的小城,从七百多年前元朝修建文庙开始,孔子的儒家思想就以强大而温厚的力量注入,并与建水原住的汉、彝、回、哈尼、傣等多民族共生的边地文化交融,形成具有浓郁儒学特征的边地儒学。
张绍碧的十二篇祭文均横溢着对历史的回顾,如“古滇之南,天苍地蛮,步头幽幽,惠历浩瀚……选自《2007年祭孔祭文》”、“春秋绝笔,诗礼传唱。道贯古今,恩惠八方。滇南邹鲁,洙泗流香。儒风习习,化蛮为良……选自《2010年祭孔祭文》”、“洙泗远流,泽润临安。和风濡染,化蛮为良。书声唱和,文称半榜。人居燕宅,屋染兰香……选自《2012年祭孔祭文》”等,祭文以典型的韵语风格,携传承的内容从历史深处走来。线性的结构叙述,顺应时间先后的排序,阐释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边地文化的重塑。文中历史回溯的展示,押韵创作的修饰技巧,在固化的写作模式内,让作家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外找寻到准确的抒发角度,以史料串连,使行文得以完美的布局谋篇。十二篇祭孔祭文,几乎都涉及到儒学与边地紧密相连的关系,又如“北来洙泗,临安淙淙。至元庙祀,韩王授诵。学士笋生,半榜滇中。雄镇东南,如岳之耸……选自《2010年祭孔祭文》”。史记,临安城民众自受儒学教诲后,文风昌盛,每及朝廷考试,中榜人数总能够占据红榜一半,俗称“临半榜”。故此,十二篇祭文频频提及对先师的敬仰和感念。虽然祭文内容以颂扬为主,但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学说对边疆人文的贡献,反衬出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无论是历史的记忆,还是精神层面的引领,祭文都共同指向了孔子与儒学就是时空与边地文化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是一切现实和遥远的交汇。
在十二个不同篇目祭文中出现的:“天苍地蛮”、“化蛮为良”、“泽润临安”、“仁政儒风”、“惠染滇南”等词语,以等量的精神谱系,畅达铺展成边地的儒学大观。我阅读过国内许多地区祭孔大典的祭文,它们与张绍碧祭孔祭文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边地文化内容的体现。这十二篇文本顺从年代的跨度,详细论及了儒家文化在边地的传播过程,并对儒学的功绩在每一年的祭文里反复歌颂,这种往返叠加的感激加深了凡俗中的人间记忆。作家需要讲述的历史根性,在有限的篇幅内得到强化。
张绍碧的祭孔祭文是追溯、崇敬纪念和时代写真的大综合,作家具有现象记录和现场还原的功力,展露的是这隅边地厚重而深远的文化底蕴,让世人认识到边地儒学的独有魅力。
二、 儒家思想与边地文化的融合映照
祭文作为祭祀场合使用的特定文本,必然以特定的人物事件来进行叙述支撑。张绍碧十二篇祭孔祭文就是以对圣人孔子的追思,来展开各个时期所经事件的概述。这些祭文保持的古老礼仪秩序,可以拨动读者的感性情绪,强化人们尊师重德的意识,这也成为边地儒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某种程度上,任何时代祭文撰写作家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有所突破,但这种突破只能反映于内容的宽度及广度,作家只有根据所依托的地理大环境,才能书写出具有特定意义的祭祀文字。
这十二篇祭文,每篇都以鲜明的内涵彰显孔子精神映射下的哲学思想。古城建水具备以多元文化样态凸现地域性的能力,十二篇祭文通过世事陈述、大环境描写、回顾及展望,生动说明儒家思想与边地文化的融合映照。 如“六艺道德,恒天长地。万世宗师,德侔天地。洙泗渊源,儒风南习。惠染边山,文风蔚起……选自《2015年祭孔祭文》”、“大哉孔子,秉持恒心。扶礼顺乐,列国躬亲。播仁布道,大化周行。诗礼趋庭,删述六经……洙泗远流,南土霖霖。泽润临安,化生文明……选自《2016年祭孔祭文》”等,儒学是这隅边地群体记忆中不能缺失的文化符号。边地各民族的人文教育,自儒家思想传入后,发生了“化蛮为良”的巨大改变。这种描写现实的视界,能够通过强化效果来产生意义。作家力求在祭文中精准、凝练地表述这个传递文化的基因与边地文化的族群维系,从流动的岁月里倾情找出儒家道德理念与边地各民族道德理念的互为成全,这是对记忆的挖掘及储存,尤为难得。
从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核心,可以认识到国人传承久远的价值观念。这与当下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最相符的现实意义。其次,儒家的“大同”思想,蕴含着平等、共享与和谐的思想资源,这也保存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延续中。在多民族世居的边地建水,各族群民众一直遵循着淳朴的生活法规:敬爱生命,善待世事。儒家思想与边地多民族文化的无缝融合,自然地阐释了人性本真的善良和对美好的向往。孔子言:“德不孤,必有邻”,多民族能够和睦共存,这从中凝聚展而出的就是边地儒学思想。
我必须肯定的是,张绍碧是一位遵循传统祭文的作家,更是一位有大局观的写作者。他的祭孔祭文中输出的古典文学知识、生态层次、现实及时代性等,有效构建了作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宽广博大的人生界面。作家的祭文质朴、大气、深邃,叙述事实纯正,文辞简洁扼要,情感丰沛,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抒情性和现实性较强。
张绍碧十二篇祭孔祭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由于渊源关系不同,作家的祭孔祭文会因为所处环境而在语言的扩张度上有明显不同。祭文是人物、敬重和见证的产物,必有特征明显的时代印记,内容必须体现对属地人文元素渗透和参与的成份。建水自古是多民族的文化汇集地,由此也具备了诸多文化体系展示地域内涵的先决条件,张绍碧的祭文以大量带有属地特色的描绘,凸显出儒学思想在边地清晰、明亮、长久的存在境况,及儒学思想与边地文化融合的一致性,既有现场感,又有深度拓展。如建水本地的彝族、哈尼、回、傣等土著民族,至今传承着与“周礼”相似的礼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与人为善,善待万物,讲究家庭和睦等,这些道德规范,使各民族间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祭文有句,如“儒风惠染,化育荒蛮。红河两岸,洙泗流香……德政怀民,天阔地宽。修齐治平,天青气朗……选自《2018年祭孔祭文(州)》”、“儒风习习,吹拂滇南。春风化雨,仁爱临安。杏坛春晖,郡邑书香……选自《2019年祭孔祭文》”等,充分体现了儒家博爱观,对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思想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写照,是儒学伦理道德观在边地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应用和践履。儒学中“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精髓,也贯穿着十二篇祭文的整体叙述。文本里,读者还能感受到地缘美学密码的美学特征,透过隐秘性的言词,读出边地的地方性和异质性,这些由儒学熏染而派生出的精神意义,承载着传统文化、民间立场、价值信仰和普世哲理,祭文里的边地儒学就是多民族的集体文化聚集和对历史的重温。
张绍碧的十二篇祭孔祭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文,它所输出的是一片地域文化的沉积和宽厚,这些植根于边地古城建水的书写,毫无悬念地表达了边地儒学的主题、关键词及延伸力。
三.祭文中的现代叙事
张绍碧的祭孔祭文,每篇各有主体性和不同的内容表达,但整体显性的孔子文化将历史主义置于现代性的观念中加以外化,其隐含的时代精神 ,反映了儒学思想的深度、气韵和高雅格调。文本中儒家思想与各民族文化形成的共生体系,整合了各民族间的共同愿望,祭文内容记录下社会变迁,其间的现代叙事,表达了时代的思想感情和诉求。
祭孔祭文伴随的是一次次对先师追述后对现实的呈报,在缅怀与展望中再现孔子的道德修养、礼义仁义等思想资源。张绍碧最近几年的祭孔祭文,在突出祭祀重点、关注叙事层次时,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现代文词,从而渗透出较强的日常社会性。如“精准扶贫,助弱图强。旅游胜地,五龙天堂。府署巍峨,古迹遗香……选自《2017年祭孔祭文》”、“欣逢国庆,七十华诞。崛起中华,伟业辉煌。屹立东方,奋进飞翔……一带一路,协同万邦……选自《2019年祭孔祭文》”、“除魔战疫,同舟共济。脱贫攻坚,步稳蹄疾。清廉担当,只争朝夕。风鹏正举,江山万里……选自《2020年祭孔祭文》”等。总书记要求:“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新时代的祭孔祭文书写,必定出现对当下的描述。祖国的边地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取得,是党群共同努力呈示的实际状态。祭文生动的时代性和当代意识,多维度的叙事结构,不同切入点呈现的证据,有效构成了文本的互补与关照。词语营造的真实性贴近读者的感受,结合现实的思考,诗化风格的文字进程,叙事空间的拓张,从客观上激活了当下的现状特点,使祭文本质的探索不断加深,从而完成了作家现代叙事的理论实践。
通读这十二篇祭文,可以感受到祭文的时代性由所相遇的时间线和历史情境造就,行文中现代性语言的使用,是从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生长出的文学表述与国家民族情感的衔接。作家突破了陈旧的书写,以自身的经验和现代词句,建构出外在和内在能够完全呼应精神品质的“现在”。作家没有流于回忆和空谈,祭文始终处于直面当下,现代的语境中展现儒家人道主义情怀的影响,并通过思考往昔,重新认识现实的现在。如,祭文中提到的“精准扶贫”、“除魔战疫”,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助祭文诗句的传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如实记录和更深入的渗透。胡塞尔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现代叙事的体现,让民族精神的进步特质、文化自信和文艺灵魂,决定了边地各民族的文化基准,对现实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各层面的展现,做到了最直接的肯定。
现代性对于这十二篇祭孔祭文的润泽,显然是以语言的新颖和多元的现实形式等外在形式作为基础输入,作家目光所及的现代文明和家国事项,丰富了祭文的当下精神内涵。祭孔祭文的社会性与现代价值,将孔子思想的认识升华至现实需要,汇聚了时代特色。祭文中的孔子文化促进了各族群间的认同,儒家思想的驱动,对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纽带作用。作家以历史讲述及现代叙事,投射出对未来的期待;以浩荡奔腾的书写气势,赋予了祭孔祭文新的生命活力。
张绍碧十二篇祭文中特定的阶段性表述词,将会进入地域文学史,这些洋溢地方经验和精神根基的文字,可以持守一种与众大异的风貌,拒绝夸张和粉饰。作家与时代从来都保有契合又疏离的关系,每个时代的气息是不同的,在现实面前,作家以传统祭文格式生发现代叙事的声音,这是时代的精神意见,从一个阔达的语境来辨析,这样的文字,能够成为了解这个时代的重要说明。
文化的可塑性及引导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剂。优秀的作家,会反观过往,思考现在。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张绍碧的祭孔祭文正是以思想上的现在观,匍匐当下,最终让祭文脱离了回忆和空谈的俗套。
现代人需要懂得,祭孔并不是单纯对孔子的祭奠。每一年的祭文就是一年的精神镜像,而作为祭孔地的文庙,传承的是儒家文化的根脉,可以说代表了国家民族精神的核心。后人以年年相似的仪式和祭文来拜祭,用强烈的神圣感、代入感、仪式感、宗教感来宣告,终极所要抵达的是民族团结、振奋民心、凝聚精神,保持一颗热爱祖国的初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张绍碧的十二篇祭孔祭文,强力展现了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民本、正义、诚信等现代追求,及多民族的边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精神。
作者:师立新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