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淡的乡愁 浓浓的年味
文/侯革非
摄影/邓友权
余少小离家逾40载,青丝已成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驀回首,春去秋来老将至,万事成蹉跎!
年关近,童年、家乡及陈年往事浮现脑海。汉阳镇,作过油坊的火神殿、古建筑上的封火墙、盐关坡上的吊脚楼,见证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汉阳中学,操场边的那颗棬子树、食堂后的那口老井,留在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中,校园里陪伴我度过高中岁月的那颗红豆树,今天仍然枝繁叶茂;汉阳小学,那首大气磅礴的校歌,常在耳边萦绕。中学,小学,古镇;青年,少年,童年。从汉阳古镇一路走来,蓦然回首,已然花甲,几多期盼,几多愉快,几多遗憾,几多感慨!乡式,乡味,乡愁;诗文,图片,清音。每个音符皆在跳跃,脑海里,血液中全都是故乡的歌。曾经的岁月虽然走远,难以忘却。甜美的记忆,虽淡亦浓,刻在骨子里,汇成同一首歌,乡愁。
悬壶一生、受人尊敬的老父老母,子欲孝而亲不在。小时候每到农历冬至以后,老母亲为准备年货,腌制香肠腊肉,忙忙碌碌的情景,历历在目,孩提时代妈妈的味道萦绕于心。
计划经济年代,食物匮乏,偶尔吃肉谓之“打牙祭”,只有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农户杀年猪,必须办理宰杀证,一头猪肉其中一半自留享用,而另一半必须上交当地食品站,以供应城市居民。自留部分,腌制腊肉香肠,以备一年之食。平常惜用,只有亲朋造访时,才用之款待。
无论城乡,各家各户自备年货,熏制腌腊制品的习俗,可上溯到农耕时代,就逐渐形成。自熏腌品绝无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可谓安全食品也。
记得当年,余初到未婚妻家,为讨好准丈母娘,帮其打下手,栓香肠、熏腊肉,虽弄得满面成灰烟火色,然亦其乐融融,真是暖暖的亲情,浓浓的年味!
随着时代进步、城市禁烟以及自身科学饮食习惯的养成等,余家已不再自制腌品。超市里,工业化腌品只是偶尔品尝,无嗜癖。农历辛丑腊月十五下午,余邀一美食家朋友及章太极夫妇等一行六人,到汉阳老家乡厨同窗欧老五家,购置腌鸡、香肠腊肉、腌猪头肉等,置办年货。承蒙老同学盛情挽留,余邀梦蝶女士共进晚餐,拟趁此机会,讨教诗词平仄格律,终因其为龙凤双孙所“囚”,缺席未果。
欧家腌腊制品,以传统工艺制作,柑橘叶、柑儿皮等柴火熏制,香腊味道浓郁,口齿留香。以腌猪头肉最具特色,只是略微偏咸。到了老欧家,老同学非常热情,以自制腌品、时令蔬菜、陈年老酒和汉阳花生等招待。席间,大家开怀畅饮,酒酣畅谈。美食家朋友说,据祖上老人讲,当年汉阳坝是成都到乐山河运夜歇的水码头,来往船只必须在此歇夜。由此形成物资聚散的“物流中心”,汉阳坝物产丰富,尤以花生驰名:“要得香,汉阳坝的花生下麻汤(饴糖)”。大家品尝老欧腌制的猪头肉和腌鸡等,都赞不绝口。美食家朋友特意“加塞”购买,委托老欧寄给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席间吾问,大家口味都偏淡,高盐食物中老年人不宜,像我等高血压者更是应少食,腌品能否做得淡一点?欧答,制作腌品,配盐比例是有讲究的,如盐度不够,就会腐败变质。解决的办法是,在烹煮前,先用清水浸泡,根据个人口味咸淡喜好,决定浸泡时间,或者宽水煮两道,即头道水大火煮沸几分钟后捞出,再用清水煮熟即可。美食家朋友说,勿听他们鬼说,瞎指挥!就按老欧你的办法整,我们久居闹市的人,要吃的就是原滋原味的正宗乡土味道!要是嫌咸了,你不晓得少整两块呀!众人哄堂,席毕。
章太极向老欧要了一小瓶凉拌鸡肉的红油海椒,手提其六爸自养的大红鸡公上车。我们告别老欧,驱车回乐,已是月上枝头。
太极另曰:煮腊肉香肠猪脑壳,加桔子,味道巴适的板(好极了)!不妨试试。
与太极分别回家,大约10点过了,微醺早V一半夜醒,恰好读到邵义厨鼓与呼的感染,竖晨问太极:写篇年味乡厨文发群里,可否?太极大赞。于是向太极索要照片撰写此文。
此文经满庭芳业主张怀利先生润笔斧正,及添加了与夏梅龙先生聊天的部分文字,汉1阳学校校歌由黄洪清老师雅赠惠存,再此一√‘
本文由自娱美篇《谈谈的乡愁 浓浓的年味》整理而成,敬邀青神才子邵永义、邓友权先生斧正为盼。如需配文图片,可在美篇《乡愁 年味》中选取下载。。
(本文照片除标注外 章大摄)
寅壬虎年正月初九·于嘉州水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