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文公逃难至旧藩,照片背景就是“神山”
春到桃山(散文)
许小鸣 / 文
俯瞰桃山村,是一个卧在绿色丛林中的村落,平静如画。置身桃山村,那绿,却化成了生命的律动,宛若一支荡气回肠的歌。
桃山地处榕江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是潮汕地区的几何中心,面积6.6平方公里,村中心小丘海拔36米,当地人称此小丘为桃山,该山东向土质为红色,西向为青色,因此,当地人一般都称桃山为神山。
桃山有十八围,分为桃山和新市两条行政村,现户籍人口逾2万,均为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后裔。据闻,元至正八年,谢翱孙子谢东山被贼寇杀害,少室石氏弃生女负背襁褓中的谢东山幼子谢宗文从玉滘上乡逃难至神山脚下潘员外家为佣,宗文在庶母石氏抚养教导下上进有为,或许借助神山仙桃仙气,宗文置义田、瞻贫困、办义塾、繁衍生息,此聚居地遂演化为桃山,“忧患”乃桃山文化之根。

从神山上俯瞰桃山村
说到桃山,人们熟知桃山有好菜,美名曰芥蓝。其实,桃山除了有芥蓝,还有在674年发展史中形成的“忧患、感恩、明德、厚学”之桃山文化。
桃山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作物种植、木工家具及石材加工为主,上规模的企业还有机械、家纺、玩具等类型产业。
在桃山人眼里,经济繁荣不是他们的骄傲,他们真正自豪的是他们“宝树传芳”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村子与任何一个桃山人聊天,他们口里说的不是今年红木家具卖出了多少,石板材销售如何,而是他们引以为荣的谢氏家庙、跃禹门、百岁坊等悠久的人文历史。聊起这些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无不心中充满敬畏,满脸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也是,人必须说得出来处,才有归途。
桃山村姓谢,整一姓。谢氏家庙位于桃山村的市头经联社,坐北朝南,背倚狮山,面朝榕水,乡村人称为“大祠堂”。站在谢氏家庙前面审视,在整个潮汕,这座宗祠并不算庞大,但称得上豪华。为单檐歇山顶三门三进二天井二花巷的灰石木结构。主体面积735平方米,集木雕、石雕、嵌瓷三大潮汕建筑工艺于一体,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三厅屋顶均为嵌瓷,彩绘大脊,青琉璃檐,色彩斑斓。各厅梁柱斗拱都有木雕装饰,花鸟虫鱼人物山川,工艺精湛。凹肚门楼匾额石刻“谢氏家庙”四字,为清康熙庚子科粤东主考官所题,匾额背面镌刻“见位闻声”四字,为桃山清代解元学圣公手书。祠堂左右两侧门均有石刻匾额“乔梓济美”“棣萼齐芳”等,均有含义。“乔梓济美”喻明正德、嘉靖年间桃山人谢天经、谢光业父子一为诰赠朝列大夫,一为四川省潼川州知州。“棣萼齐芳”喻明嘉靖年间桃山人谢光秋、谢光积兄弟为同榜举人,同为知县,总其意则喻桃山谢氏宝树枝繁叶茂,英才辈出。

桃山谢氏家庙
祠堂前天井东西两侧有侧厅通廊与前厅和中厅相连接,东廊壁立《谢氏家庙重修碑记》,西廊壁立《本乡明清两朝仕宦名录》石刻。中堂中有“弘扬祖德”,左为“源远流长”,右为“思恩溯源”。后堂供奉谢氏先祖,故曰“永思堂”,左右为“进士”“解元”功匾。为何名曰“永思”?桃山村的长者向我解释,其祖训喻有:“慎终追远。”即“思人本,思先世,思深虑远垂训词,思先人忠孝传家,触类旁思,馨明德者,为永远思念矣。”桃山谢氏一世祖宗文(梅叟)公于桃山谢氏家谱序文云:“春秋庙祭,务尽诚敬,随其丰俭,毋致废驰……此谱之作,子孙观之,可知水木本源之盛而兴尊祖敬宗之心,则俯仰无愧于为人也。”谢氏家庙肇建者三世祖玉山公续修家谱之际,特意重申梅叟公之垂训,此“永思”之义,又特意将石氏婆供奉于祠堂,打破了女不入祠的俗例,开启了“感恩”之旅,以至于后人在谢氏家庙东南方建立了“吴公祠”,可见谢氏先祖思虑深远。他们都希望子孙秉承祖训,明德知理,务尽其责。
谢氏家庙的特点就是匾额多,匾额的来头也不小,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每个走进谢氏家庙的谢氏后人,都会被这些东西所感动,尤其刻在这里的先人名录,让人深受感染,以此诲人,不用声色。不得不佩服谢氏一世祖慧眼洞穿地格。根据桃山谢氏资料记载,其家庙始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约公元1476年间),肇建者为桃山谢氏三世祖玉山公(诰赠文林郎知县)。清康熙辛丑年间(公元1721年间)由学圣公率族众重修、拓建。这学圣公乃清康熙庚子科即公元1720年解元,出仕山西交城县知县。

跃禹门:明德厚学之见证
谢氏家庙虽追根溯源说始建于明朝,但现在所看到的却是整个的清代特色,这是所有潮汕祠堂的通病。修建者总是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的格局重修,把原来的形貌都忽略掉了,整个建筑失去了应有的年代感,以至于今天许多祠堂只有纸上历史,而无形貌特征佐证。1950年,桃山人力主将谢氏家庙奉献给政府创办揭阳新华中学,七十年间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就有武警少将谢春光。桃山村还出了考入清华、北大、复旦学子,地灵人杰。
后来新华中学依托谢氏家庙不断在周边扩大校址。2010年谢氏家庙通过全面重修,作为传统耕读文化的象征和本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2011年桃山谢氏家庙被揭东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山人再次刷新敦宗睦族,慎终追远荡涤心灵圣坛,桃山村民风淳朴,桃山人热情好客,得益于他们世代相传的祖训堂典。
谢氏家庙前为祠堂埔广场,广场原本有一方照壁,后被毁坏,未及修复,左右各有牌坊一座。左前侧为跃禹门,右前侧为百岁坊。站在谢氏家庙的门楼观望,跃禹门、百岁坊就像谢氏家庙这只太师椅子上的扶手。在空中俯视就如鼎足三立自成一“品”字形。当地文化人谢俊松可以说是桃山村的活书橱,他曾经领着砲台镇文化站走进全国一级文化站行列。他介绍,明代揭阳古驿道经由此处,于是祖先将跃禹门、百岁坊修建在此,作为旌表激励后人。

百岁坊
跃禹门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迄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乡进士谢天经为激励村民奋发向上而倾力建造的。跃禹门坊为四柱三间四楼,最上层于1918年2月13日大地震(约7.3级)被震塌。现存三层,高7.5米,宽5米。坊顶为两层,上层有损坏修补的痕迹,有些构件是新刻的,下层都是保留原貌。牌坊有两个对称的基座,分别由八肚石刻组成,上铺石板压成鹤狮线,正间顶门楣下各嵌一栩栩如生、跃跃欲动的深青鳌鱼,鱼上方楣梁上安一块长匾,匾分三肚,两边小,留白,中肚浮刻“跃禹门”三个楷字,左阴刻“明正德十二年秋八月吉辰”字样,右阴刻“丙子科乡进士谢天经立”字样。匾上方是3颗等距的深青方印,印上方一排连体水波纹石,上下透光,各见八孔,从下仰望,有两条水带,波光粼粼,与下边门楣下两条的挺身欲跃的鳌鱼形成一幅生动画面。侧门与一鱼石并列各有深青色三角形刻花石笋。与“跃禹门”匾并列石肚的是浮雕麒麟。总体来说,坊上所刻鳌鱼、花卉,线条粗犷,风格浑厚。

桃山红门楼厅前旗杆
谢天经字正之,他是桃山始祖谢宗文的第五代裔孙。谢天经幼承庭训,潜心攻读诗文史籍,十载面壁,寒窗苦读,于丙子科乡进士(举人),官仕文林郎。得中高第后的谢天经关心家乡,情系桑梓,于明正德十二年在家乡的市头村建了一座跃禹门坊,其用意在于激励桑梓乡民力争上游,奋发向上,如鲤鱼跃禹门,期望梓里多出人才,光宗耀祖。

谢氏家庙永思堂
右侧百岁坊也称“升平人瑞坊”,正面刻“百岁坊”,背面“升平人瑞”,与跃禹门坊相距百余米。百岁坊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是朝廷为表旌耆老乡贤谢天官五代同堂,享寿一百零一岁钦赐建造的牌坊。全坊呈金字塔形按比例逐层向上收展,层次分明,工艺精湛,雕刻细腻,线条柔和,富有殿阁雅典风格和雍容华贵气度。据《揭阳县志》(光绪版)载:“谢天官,桃山人,传家孝友,植品端方,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授八品顶带,甲戌年(公元1754年)寿百岁,给坊价三十两加赏缎一疋银十两妻黄氏寿九十八建坊于本都”。百岁坊属三门四柱三层结构全石牌坊。一层石屋顶从两侧门顶飞出,呈飞檐,翘角状,侧门门楣石梁刻牡丹花,梁上方石肚浮刻麒麟献瑞。中门门楣梁刻龙头,梁上两端正面安石狮,背面安石象,狮象之上是横匾,匾上阴刻建坊碑记,面、背皆然。二层叠于中门之上,其顶由面、背两块屋顶和两条压梁组成,也分别飞出檐梁双翘角。二层外柱与中门同宽呈四柱三肚形、两侧各有1镂空天官司福禄寿画屏,中是大横匾正面浮刻“百岁坊”背面浮刻“升平人瑞坊”的大楷字,书法庄重气质高贵。第三层由2柱托1板面背双舍四角翘上的屋顶组成,两柱等距正中竖与柱同高敕匾,匾下方浮刻案座,正面浮刻“圣旨”,背面浮刻“恩荣”楷字,庄严肃穆,石刻精美,图案灵动,栩栩如生。虽历经260多年岁月风霜,因其设计精密,孔碓准确而整坊保存完好。百岁坊是谢天官孝悌、睦邻、端品、高寿获得的最高褒奖,如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标本,正在涵养桃山人的精神家园。

桃山新貌
眼下的桃山,山清水秀,整洁干净的卫生环境,乡村公园里繁花似锦,游童戏蝶,笑语欢声。当我参观完“三和书画摄影展”后,走入红门楼厅前时,被刚刚重树的写着“武宁正堂”“融县正堂”的旗杆台感动着,桃山,这个揭阳的古村落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最佳融合点,而勤劳朴实的桃山人用活化的活态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魅力和风采。
这不就是桃山的春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