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镇长•石斑鱼文图/梁成芳
这是一个僻远的山区小镇,象一粒五彩鹅卵石,巧妙地嵌在逶迤的群山中。镇前,有一条小沙河,与山溪相连,日夜不息地流淌。一条山道,蜿蜒伸向山外,恰好从河上过。河上,有一拱形石桥,乍一看,像赵州桥,苍苔斑斑,形姿古朴,很有些年头了。镇后,就是起伏的大山,绵亘不绝,山势嵯峨,意象无穷……山坡山,杂乱地长着密密的各种高大的树,在半人高的山茅草中,不时还有獐子、野獾、山鸡、银狐出没……
空灵、幽静是小镇的特色,可它并没有被人遗忘。这里,自有其独到之处,引人关注。
镇前的小沙河水,是从镇后半山腰的一个岩洞里流出来的。这岩洞不大,只有半人高,米把来宽,一年四季,这洞里向外汩汩地喷着水……岩洞也只是洞,里面黑魆魆的,不知道通向何方、也不知道究竟有多深,只是水源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稀奇的倒不在这里,从这岩洞里随着水流一道喷涌而出的,竟有一种石斑鱼,尖脑袋、细尾、扁扁的、胖胖的,身上散布着星星点点美丽的斑纹,而且,凡是从岩洞里钻出来的鱼一概都有半斤以上。小沙河水流过小石桥,到镇子这儿,就呈扇面形铺开,河水浅的地方,顶多过膝。而同样奇怪的是,石斑鱼游到这儿,再也不肯向前了,反而逆转身,尽力溯流而上,于是,这石斑鱼就仅仅成了本镇居民专门享受的美味,如同申请过专利似的。
据说石斑鱼肉嫩、味香,营养价值高,赛过鲑鱼。
小镇地处深山腹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日益蔓延的旅游热中,小镇渐渐地被外界所称道,随后又赫然列入省旅游部门的导游册中,那导游册装祯精美,还附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小镇人不免会想想他们的小镇说不定已经被外国人所津津乐道了呢!
果然,这天傍晚,两辆锃亮的豪华轿车悄没声息地滑进小镇,又悄没声息地停在镇公所门口。(这里的百姓依然把镇政府唤作镇公所)
即使这样,镇公所还是被轰动了!
郝镇长,瘦瘦的,像根麻杆,他带头兴匆匆地奔下花园的台阶,脸上笑成了花儿,还没看到轿车里的人,就一个劲地弯腰,像个对虾:
“啊哈,欢迎!欢迎首长莅临指导……”第一辆轿车里,钻出来一位小老头,一身半新的夹克衫,脚上还登着一双不大起亮的半旧黑皮鞋,光从他这装束,“麻杆”镇长马上就闻到了一股高粱花的气味。可眼下,小老头何以坐在轿车里,却令“麻杆”镇长大惑不解。
正当“麻杆”镇长疑惑的当儿,从轿车里麻利地钻出一位年轻女子,她一身洁白的连衫裙,长长的乌发,脑后绾一方花手帕一一天仙似的漂亮,她大大方方地问“麻杆”镇长:
“请问,您是……”
“敝人……是本镇镇长。”不知为何,“麻杆”镇长今日忽然斯文起来:“欢迎光临,务请多多关照……”
“哦……”年轻女子好像根本未将他看在眼里,相反却带着长长的拖腔,指小老头道:“这是市里的李专员。”
好似听到口令似的,“麻杆”镇长的腰马上深深地弯了下去……在他的记忆中,过去小镇偶而会有县里领导光临,眼前的李专员可是来这儿职位最高的干部。“麻杆”镇长顿时亢奋起来,如同喝了过量的烧酒,连身子都轻飘飘的……
还没等“麻杆”镇长腰完全直起来,从第二辆轿车里又接连钻出两个蓝眼睛的外国男人,皆长得人高马大、穿得花里胡哨的,那宽宽的裤腰带扎在凸起的肚皮下面,手里拎着一个长条形的好像是装着摄影机的黑色包,另外一个眨着蓝眼珠,正冲“麻杆”镇长笑……“麻杆”镇长的眼睛都发直了,他在心里叫:妈呀!要不是大白天,还以为碰上鬼了呢!
那位年轻女子走过来,自报家门说她是专员的秘书,接着娓娓介绍:这两位外国人是新加坡的地质专家,是我们特地请来探矿的,这大山区的翠绿石头,据岩层看灰铜含量很大,可以断定:这儿,有一个可观的灰铜矿。今日天色将晚,专员和外国专家就住在小镇。
听了女秘书的介绍,“麻杆”镇长乐得颠儿颠儿的。他不敢怠慢,立即将这几位尊贵的客人安排进本镇规格最高的宾馆里。
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麻杆”镇长犯了愁,那就是客人的就餐问题。因为李专员特地指示:即使有外国客人,也不许铺张,顶多搞四样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就行了。
李专员的指示自然是要不折不扣执行的。“麻杆”镇长搔了半天头皮,好不容易才定了菜谱:清炒蘑菇,麻辣豆腐,笋片烩菜,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一道菜是清蒸石斑鱼。石斑鱼是本地独特的美味,那是定要上级首长和外国客人尝尝鲜的。再说,“麻杆”镇长已暗暗拿定主意:到时,石斑鱼给它来个多多益善就是。
菜谱交到厨房后,不料却出了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鲜鱼,虽已派人去捞了,一时半会儿又捞不到,怎么办?
“麻杆”镇长真正急了。顿时出了一身冷汗……他连气都没喘匀,立马赶火来到镇前的小沙河边。
晚霞,从西天边流泻下来,将山野、树林、河滩涂抹得光怪陆离。小河水,流金溢彩,一如既往,哗啦啦地流。在浅浅的河水里,有人在张网,有人在垂钓,有人干脆用手在摸,可是,谁也没有抓到鱼。
时间,也像河水一样,一如既往地流逝……
渐渐地,晚霞消失了。暮霭从河面、河滩悄悄地升腾起来、蔓延开去,周围的一切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毫无疑问,大家都在竭尽全力。这种时候,随便发火是愚蠢的,“麻杆”镇长深知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这时需要拿出有效的办法来。他在河滩边急速地踱着步,真有些埋怨爹妈没给他生两个脑袋……最后,福至心灵,他终于有了主意:水是从后山的岩洞里流出来的,反正岩洞口并不大,只要派人将洞口堵起来,水不再流出来,小河的水浅了,甚至干涸了,捉鱼就容易了。
“麻杆”镇长自己也感到好笑:事情就这样简单,自己却在这里空犯半天愁肠。
岩洞口堵起来后,小沙河水明显地少了,浅的地方,甚至可以看到石斑鱼在游窜……再不久,人们就捉到了足够的石斑鱼。
而这时,夜幕也完全垂挂了下来。
“麻杆”镇长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想出了个绝妙的主意,否则,惹恼了专员,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不用说,那一晚,“麻杆”镇长亲自排定的菜谱得到了专员和外国专家的一致称道。尤其是外国专家,又是要“麻杆”镇长介绍,又是同他合影留念,直乐得“麻杆”镇长头发晕乎……
第二天,客人们要上路,他们说还要继续往深山考察。宾主热情地话别……然后,那两辆豪华轿车“嘟”地开走了。
“麻杆”镇长回到镇政府(镇公所),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直觉得浑身松泰,自我感觉好极了。
这时,有人来请示:首长和外宾走了,后山的岩洞是否要挖开?
“麻杆”镇长白了来人一眼,不屑地教训道:“你呀你……叫我怎么说呢?你能保证,他们不会再回来?!”
来人如梦方醒,不得不佩服镇长的精明。
直到第四天,才有可靠消息传来:专员和外国专家已从另一条路出山了。
这下,岩洞自然挖开了。那山溪水,又如往常一样无羁绊地奔流起来……
可人们惊奇地发现:那水里,竟再没有石斑鱼的踪影。
这也许是小事一桩,对谁也没有什么妨碍,过去也就过去了。可在小镇,人们渐渐地有了些议论,这议论又如一股骚动不安的潜流,悄悄地流淌……后来,竟有些沸沸扬扬,民怨沸腾的光景。
大约两个多月以后,上面忽然来了一道红头文件,免去“麻杆”的镇长职务。
这消息对“麻杆”镇长来说不啻睛天霹雳!
虽然红头文件上写得明明白白,可“麻杆”镇长自己却始终疑疑惑惑的,弄不清自己错在哪儿。……当然,现在不能再叫他镇长了,只是他听在县里为官的姐夫说那红头文件正是那位李专员亲自签发的,他直觉得一肚子委屈,真想哭出来。朦朦胧胧的,他觉得:如今这世界,许多事颠三倒四,令人猜不透。
2022.1.16, 晋中•山西大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