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冻梨是东北人的美食习俗,追溯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辽代的辽丹人就有食冻梨的习惯。
契丹人将秋季野生梨树的果实采集后,用冬雪覆盖,将其冻实冷藏起来,作为冬季的食品。
东北的冬天特别冷,屋外就是天然的大冰箱,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而冻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正宗的做法就是将梨子采摘收藏,等到入冬后放到室外,每天给梨浇水让它冰冻,大概一周之后,梨变成黑褐色就大功告成了。
东北冻梨用的是秋子梨,也有用延边州特产苹果梨。梨子放在天然的室外,经过长时间冷冻化冻再冷冻,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通体黑色的果子。
因为梨子的水分比较足,因此冻过以后的果子像秤砣一样又重又硬,吃冻梨很有讲究,由于梨被冻硬了,需要先放进冷水中解冻,等待解冻的时间是难熬的。

看着冻梨慢慢变软,用来解冻的水却一点点凝成冰,这是一种乐趣。化冻通常称为暖一暖,需要把冻梨放在盆子里,然后放上一盆冷水,水遇冰会释放热量。
用不了多久,梨的表面就会出霜,然后结成一圈冰,整个盆子的冻梨会变成一个凸凹感很强的板状冰块漂浮在水面上。这时候敲碎外面的冰,里面的动力就化的差不多了。
有些梨农一般会将秋季摘下的梨装在箱子或者大筐子里,放在室外让梨自然上冻,为了防止在冻的过程中开裂,会在梨的表面上喷一层水,让水凝结成薄冰,防止裂果水分流失。

待小雪的节气过后,东北的气温已经很低了,新鲜水果开始减少,露天的批发市场正适合出售冻梨,果农将装有冻梨的编织袋和纸箱子往地上一放,一个个乌黑的冻梨不会腐烂,也不会化冻,深受大家喜爱。
冬天坐在炉火热乎的屋里,吃着酸甜可口的冻梨,望着飘起鹅毛大雪的窗外,无论多冷多干燥的天,吃一口冻梨肉,就能滋润心田。这是东北与冻梨的渊源。
今年过年,我女儿竟然网购了一箱冻梨回来,化冻后,女儿教我先在冻梨上扎一个小孔,然后用嘴吸吮里面的梨汁,把梨汁吸的差不多的时候,再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梨肉。

那一天正中午,我晒足了两个小时的大太阳,已是口渴难耐。趁着身上积攒的热量,就大胆的跟女儿申请:“来一个冻梨”的大胆念头,这想法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种铤而走险。
因为我常年都不吃凉、怕凉、对凉是有恐惧症的,因为吃凉之后不是腹胀就是胃疼,内心做好了防患于未燃的准备!没想到我小心翼翼吃完之后,竟然安然无事。
警报解除,没有一丁点的不舒服感觉。只是牙齿变成了石头一般又冻又硬,几乎木的没有了感觉。然后摇着头告诉女儿,下不为例,再也不吃了,尝一下就可以了。

浅尝即止,这就是我跟冻梨之间的缘分了。也已经挑战了我对寒凉的极限!看着她们褐色的表皮,里边依旧冻白的果肉味道冷甜,口感甚至更好,从心里赞美梨的这种变身。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种纯天然的冰箱艺术水果,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美是无处不在的,食过多天之后,牙齿上的余凉还在,那种不是自己牙齿的感觉犹在。
让我敬畏这种水果的坚强,我称她们为水果中的爱斯基摩人。她们的美味来自她们的与众不同,绝味的美。让我想起极寒之地的雪莲,冰清玉洁。绝色之美是耐了极寒之苦的。

你要留存于世,有一席立足,源远流长,那你一定要异于常人。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冻,才能享别人享不了的福。最终拥有你的王者之尊。
楚丰华
2022.2.6
3:39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