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贺新郎·六用韵·叙谪仙为宫教兄寿
[宋]刘克庄
鹏赋年犹少。(初为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悔少作,改为大鹏赋。)晚飘蓬、夜郎秋浦,渔歌猿啸。(“猿啸风中断,渔歌月下闻”,见太白诗。)骏马名姬俱散去,参透南华微妙。敛万丈、光芒回照。妃子将军瞋个甚,老先生、拂袖金闺了。供玉齿,粲然笑。〇解骖赖有汾阳老。叹今人、布衣交薄,绨袍情少。黄祖斗筲何足算,鹦鹉才高命夭。与贺监、其归同道。脱下锦袍与呆底,谪仙人、白苎乌纱帽。(题太白像:“乌纱之巾白苎袍。”)邀素月,入杯釂。
“叹今人”二句,是针对郭子仪救援李白一事而发的感慨,叹息今人往往一发达便疏远贫贱的朋友,不甚顾念旧情。“黄祖”,东汉末年任江夏(今武汉市新洲区一带)太守。“斗筲何足算”,《论语·子路》篇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当今从政的人能不能算得上“士”?孔子答道:“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意谓他们都不过是器量狭小的人,哪里数得到他们!斗,量器。筲,竹器。二者的容量都很有限。“鹦鹉才高命夭”,谓祢衡。字正平,汉末平原般(今山东德州东)人。多才善辩,性格刚傲。曹操欲见之,他自称狂病,不肯前往,且屡有不逊之辞。操怀忿,召其为鼓吏,大会宾客,欲当众辱之。不料他裸身而立,从容换着鼓吏之服,击鼓作《渔阳参撾》,略无羞惭之色。操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尔后,他又坐在曹操大营门外,以杖捶地大骂。操怒,碍于其才名,不便杀他,遂将他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侮慢刘表,表不能容,转送江夏太守黄祖。黄祖长子黄射尝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黄射请祢衡作《鹦鹉赋》,他揽笔而成,辞采甚丽。后因当众辱骂黄祖,被黄祖杀害,时年二十六岁。见《后汉书·文苑传》。命夭,短命早死。按,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诗曰:“魏帝(魏武帝曹操)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可参看。“贺监”,谓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玄宗时任秘书监。天宝初,自请还乡为道士。玄宗赐诗赠行,并赐他镜湖(在今浙江绍兴)的一部分作放生池。见唐窦蒙《述书赋注》及新旧《唐书·贺知章传》。他比李白年长四十馀岁,两人为忘年交。“黄祖”三句,代李白立言,谓黄祖心胸狭隘,实不足道;祢衡才华虽高,却因意气用事而遭杀害,夭亡可悲;应当效法贺知章,急流勇退,抽身归隐,远离险恶的官场。这是李白蒙冤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以后很可能深切领悟的人生政治教训。“锦袍”,指皇帝近臣因赏赐而得的华美服装。新旧《唐书·李白传》载,李白离开宫庭后,浮游四方,曾与友人崔宗之乘舟自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至金陵(今南京),身穿宫锦袍,顾盼笑傲,旁若无人。“白苎”,指白苎袍。用苎麻纺织品制作的白袍,是普通士子的常服。“乌纱帽”,黑色的纱帽。在唐代是贵贱都可以戴的便帽,与后世专指官帽者意义有别。李白《答友人赠乌纱帽》诗曰:“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篱。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题太白像:乌纱之巾白苎袍”,宋饶节《李太白画像歌》诗曰:“乌纱之巾白苎袍,岸巾攘臂方出遨。”“脱下”二句,喻言李白将“荣华富贵”都让给傻瓜去“享用”,自己则宁愿身着便服,作自由自在的闲人。“邀素月”二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篇押用一部上去声韵,韵脚分别是“少”(少年,读去声)“啸”“妙”“照”“了”“笑”“老”“少”(稀少,读上声)“夭”“道”“帽”“釂”。这是刘克庄写给一位朋友的祝酒词。因为友人姓李,故用其本家先祖——唐代诗仙李白的逸事铺叙成文,与友人同仰其清华,兼以其独立不阿的人格光辉共勉,遂使寻常应酬之作高迈脱俗,可讽可咏。事实上,李白并不纯然是个超尘出世的道家人物。他年轻时就有“申管晏(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晏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辅佐皇帝的宰相),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远大政治抱负。此志至老不渝,即便是在蒙冤被放,遇赦归来之后,他仍以六十一岁的高龄前赴李光弼军,希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发挥铅刀一割之用(见其《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诗)。词人之所以特意掇取他遭权贵排斥而愤然拂袖还山那段故事裁剪入词,不过是因为自己在政治道路上屡经蹉跎,故借古人之酒杯,一浇胸中之块垒罢了。全词笔势奔放不羁,恰称李白其人。艺术表现形式与所抒写的情感内容浑然一体,读之但觉生气拂拂自墨楮间飘逸而出。尾句化用李白诗而更加入神。李白邀明月共酌,构思已极奇妙;词人却想象那谪仙人邀明月入杯,和酒而釂之,愈发精彩浪漫了。时代略早于词人的杨万里写有《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诗,道是“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不知词人是否从此诗中得到过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