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六次开始从头读《红楼梦》,每次重读它,都会有新的问题和新的感受,渐渐的就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留待以后常翻常忆常新。
欢迎大家多多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当读到甄士隐对贾雨村每有资助之心却又未敢唐突时说: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时,想起《论语•里仁》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甄士隐是真君子,他识得“义利”二字,并以君子的标准对朋友做到了“义”,但他却未料到贾雨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不仅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还无恶不作!甚至于他一片好心叮嘱他在十九日黄道吉日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时,没想到这个在他眼里的有为之人居然连再见都不说,就迫不及待的走了,后来贾雨村毫不念及他对他的资助,在他明知道那个被拐的女孩就是他女儿甄英莲时装作不认识,不秉公执法,更别说伸出援助之手解救,足以看出贾雨村是一个十足的见利忘义之人。加之他后来做得很多贪赃枉法,鱼肉人民,举报贾家的事等……我发现:“义利”二字用错了人,也是对自己甚至是对社会的一种灾难!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一回,我看出来贾府衰败的原因其实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已经交代了,归纳起来有几下几点:
一,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
二,运筹谋画者无一;
三,日用排场费用,不能将就省俭;
四,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
综上所述,一大家子都是安富尊荣只知道享受的人,而且运筹帷幄,谋画未来者没有一个,吃喝玩乐毫无节制,金山银山也会被挥霍光,整个贾府呈现一片将死之像时却又没个运筹谋画力挽狂澜之人,特别是如今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毫无危机感。吃喝玩乐不输祖先,运筹谋画却不沾边,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里面已经腐朽不堪,摇摇欲坠了,衰败自然就在其中了!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三回里王熙凤的这段一箭多雕的马屁话直接把三方面的人都夸了,我们来看看她怎么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明着夸黛玉,暗里也把贾母的三个嫡亲孙女夸了,而外孙女也罢,孙女也罢都是贾母的血脉,又把贾母夸了,高呀,实在是高,一箭多雕,马屁拍到这个份上,我只服王熙凤。

第三回里王熙凤的这段一箭多雕的马屁话直接把三方面的人都夸了,我们来看看她怎么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明着夸黛玉,暗里也把贾母的三个嫡亲孙女夸了,而外孙女也罢,孙女也罢都是贾母的血脉,又把贾母夸了,高呀,实在是高,一箭多雕,马屁拍到这个份上,我只服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每一步都可谓步步惊心,但黛玉应对自如,让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不少干货:
一,该拒绝时要懂得拒绝
大舅母留饭,黛玉笑着婉拒:“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迟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短短一句话,先是感谢了邢夫人的赐饭,感谢她对自己的爱惜之情;又解释了拒绝的原因,是因为还要去拜见贾政,吃了饭再过去就有点迟了,并不是有意推辞,希望舅母可以谅解自己;另外也表示,自己很愿意改日再陪舅母吃饭。而如果她留下来吃了饭再走,不仅在二舅舅那里欠了礼数,就是在大舅母眼里,也是个不懂礼数的女孩。
二,要懂得察言观色
二舅母让座,王夫人让她坐东边,黛玉坐在了炕边上的椅子上。因为她看到王夫人是坐在西边下首的位子,心中料定了东边是贾政的位子。她作为一个晚辈,怎么能上座呢?随后是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才挨着王夫人坐下了。如果黛玉当时坐到了王夫人的东边,那在二舅母心里,也会认定她是一个不懂礼数的人。
三,入乡随俗
在吃饭喝茶的礼仪上,通过谨慎观察她选择了入乡随俗而避免了出丑。
在家的时候,林如海都是教导她以惜福养身,吃饭后待米饭消化,过一段时间后再吃茶,才不会伤脾胃。可到了贾府后,习惯完全不一样了。晚饭刚吃完,就有丫鬟们捧茶上来。黛玉看到这,并没有盲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赞同,而是通过仔细观察,一步步“入乡随俗”,小小年纪却展示出了一个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教养。

陈云云,教师。网名一幽清泉,了了无尘。渴望做一枚略带书香味的女子,于青山绿水中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