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不会远去
文/陶华
近日看了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电影里面的英雄原型郭荣熙
竟然是浙江诸暨枫桥人
时任九兵团60师作训参谋
说也巧合
当年我参军入伍的就是这个部队
看到这段无数先辈
用血泪写就的峥嵘岁月
令人肃然起敬
想不到这些忠诚担当
就在我们的身边
多么顽强奋斗的傲骨英雄
竟然被淹没了70多年
今日才知道英雄的名字
我们不能忘记那场战争
更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参战的英雄
国家强盛需要英雄
国内和平同样需要英雄
英雄不会远去
不敢忘
不会忘
不能忘
热血不曾冷却
英雄从未远去
在我的心目中
浙江诸暨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记得当年我新兵训练结束后
分配下连的班长就是诸暨兵
68年浙江诸暨草塔人
当时我分配的是一个最艰苦的连队长期肩负着国防施工建筑的重任
隶属守备6师直属一营步兵三连
当时的连长名字叫赖尚衣
后升任为6师参谋长
转业后任椒江市民政局局长
接任连长是蔡德苗
指导员是戎金甫
尔后的新任连长名字叫林国义
我下连时是二排四班班长
四班是连队的尖子班
新兵下连的第二天
连队官兵就离开了茶山岙驻地
奔赴一个叫茅山海边的地方去施工
当时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很差
部队官兵自己动手搭建毛竹房子
上面盖着很大的一块块长方形瓦片
部队马上进入坑道掘进后
就实行一天三班倒
做到施工、休息、训练三不误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
每天每个人伙食费是4毛9分钱
天气潮湿下雨的时候
床底下的地上全是蚯蚓
吓得几个从城市来的新兵哇哇大叫
当时连队的口号是
为了埋葬帝修反
粉身碎骨也心甘
誓与帝国主义争时间
战士们的积极性很高
重活累活脏活险活抢着干
坑道掘进当时均为手工作业
十八磅的大锤一天砸下来
吃饭时连碗都喘不住
开始几天里锤子不是砸到手上
就是砸到战友的肩膀上
坑道掘进的速度很慢
急得几位连首长团团转
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完成战备任务
好在部队是个大溶炉
老兵们手把手教新兵如何正确抡锤
主动鼓励新兵大胆地用力砸
不用怕铁锤砸到别人的身上
就这样硬是凭着一股热血和勇气
很快就掌握了抡铁锤砸钢钎的绝活
坑道掘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
连首长脸上的愁云也渐渐消失了
谁都知道坑道掘进
离不开炸药先开路
打炮眼装炸药
然后点火引爆
一分一秒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位刚提干才七天的诸暨藉排长
杨伯彦在施工中为救战友
奋勇救护战友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时年仅二十二岁
尔后又一位浙江诸暨籍的排长
他的名字叫章月新
在连队新兵实施手榴弹实弹演习时
一个刚入伍的新战士
不慎失手将拉响了的手榴弹
甩进了身边的战壕里
冒着白烟的手榴弹在战壕里直打转
战壕里有好几个新战友在等候投弹
时间不允许章月新排长的犹豫
立即弯下腰用手去捧手榴弹
欲将手榴弹捧出战壕
谁知道章月新个子矮小
当时的战壕挖得很深
捧出去的手榴弹碰到了战壕的口沿
又一下被碰弹了回来
谁都知道手榴弹爆炸是以秒计算的
时间不允许再有奇迹出现
为救战友
章月新奋不顾身扑向
即刻爆炸的手榴上
将手榴弹压在自己的胸脯下
一位浙江诸暨籍的好排长牺牲了
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和一等功臣
还有一位英雄叫杨光荚
他也是浙江诸暨枫桥人
生前担任师属教导队队长
人称铁血硬汉
杨光英爱岛如家
先后荣立了一等功一次
二等功一次
三等奖四次
被南京军区命名为守岛模范
由于长期一心扑在军事训练上
积劳成疾救治无效光荣牺牲
牺牲前的那一刻嘴里还喊着
首长
我要上战场
把个韩延智副师长激动的热泪盈眶
一个劲儿地说
小杨你放心好了
你这个要求我一定帮你实现
这是作者亲身经历接触的三个战友
这三个英雄都是浙江诸暨人
而且还都是68年一同入伍的战友为了纪念三位英雄
我先后将三位英雄事迹整理成文
发表在各大文学杂志平台上
为了缅怀三位英雄
我曾多次去诸暨探望烈士的亲人
还去烈士的墓前祭扫吊念
随着岁月的流逝
逝去的三位英雄
时不时的常会在眼前浮现
在牛年里
杨光英生前的连队官兵
为缅怀革命先烈
为杨光英塑了一尊汉白玉塑像
矗立于连队训练的操场上
为了将塑像能贴近英雄生前的模样
作者想方设法协助连队干部
费了很大的功夫
终于寻找到了英雄生前的一张照片
雕塑师傅凭借着一张久远的照片
硬是将杨光英塑像完美展示出来
如果你现在去小岛军营
一进门口就会看到杨光英的塑像
洁白无瑕的塑像栩栩如生
在虎年的新春佳节里
我放弃休息开了一个通宵
写下了三位浙江诸暨英雄的故事
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来关注一下
国家需要英雄
人民需要英雄
英雄永远不会消失
作者:陶华写于2022年立春之日。

















作者风采:陶华,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进入宁波市中医院骨科进修。七十年代初携笔从戎,走进海岛军营,先后多次参加了师宣传科报道业务学习,开始爱上了写作,先后在《人民前线报》、《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中国农村信息报》、《宁波日报》、《舟山日报》、《舟山人民广播电台》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碧海金沙掏蛤记》获全省十七报一刊散文大赛优秀奖。《哑弹发生以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2部队首届"八一杯"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海岛军营的故事》获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政治部、舟山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舟山群岛解放60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多篇文章入选巜文化地图看浙江》,《故乡的稻香节》一文被《浙江日报》转载,个人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小岛上的镇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称号,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1999年5月加入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著有《桃花岛传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走进桃花岛》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参与策划邀请部分作家协同完成了《桃花墨痕觅安期》编写出版。先后在《中国旅游文学》、《东海文学》、《海阔天空》、《品读春秋》、《文学百花苑》、巜行苇春秋》、《今日作家》、《作家世界》、《军旅红色文学》、《媒体联盟特别报道》、《上海诗刊》、《深圳诗选》、《散文》、巜诗歌》等文学平台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军旅纪实文学作品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