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诗词文学社优秀诗人风采:
牟洪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由来
文/牟洪营(山东)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寓意。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有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必须有鱼,因为“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鱼”,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它们就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搅的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到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家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家人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现在的“过年”。
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一年农事结束后,人们会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来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春节。
在不同朝代,春节设定的日期和名称也不尽相同。中国辛亥革命后,才把春节固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并正式称之为“春节”,一直使用至今。
其实,在民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祭拜灶君神位)开始,就已经有“年味”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是一个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的节日)才“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节日的高潮。数千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汉代是科学与迷信并行的时代,人们逐渐从原始的信仰中走出来,有些地区甚至打破了先秦以来盲目的自然崇拜,为丰富的节日创造了条件。如春节、元宵、端午节、重阳节等基本内容都定型于这一时期。
直到唐朝,节日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神秘中解放出来,娱乐与礼仪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爆竹原为驱鬼之说,后为象征欢乐等等的改变。今天的许多节日在日期上和农历中的特殊日期相吻合的,大概是因为人们经常在这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一些活动,年复一年,便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节日。
各地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在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守岁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洪亮的寒山寺钟声,报道新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祖接神一开始,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家的院子里铺上芝麻桔,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思。除夕通宵灯火齐明,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据说在除夕那天出生的人会一生幸运,是啊!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吗?“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你看,即便生在条件不好的人家也有饺子吃,能不幸运吗?。
正月理发死舅舅由来与典故
文/牟洪营(山东)
过春节有许多的禁忌与讲究,其中之一就是正月不能理发,甚至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那么正月理发死舅舅由来是什么呢?正月理发有什么讲究呢?。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理发”的说法,要问老一辈的人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得到的答案都有几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听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却流传了这么久,而且不少人深信不疑。其实,这些都是一些误传,网络上更是戏说:当年沉香要是听过这句话,他娘早都救出来了,还用得着劈山。
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源于清朝,当年剃发易服时,将汉人的头发从前部到脑顶都给剃去,再将四周的头发都给剃光,然后留一个小辫子刚好能穿过铜钱的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钱鼠尾,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牢固掌控全国人民,特别是汉族群众,在全国强制推行满人的发式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让他们走街串巷,见到人就给剃头。
“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在广大汉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对,特别是江南文士认为强行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污辱,因而群起反抗,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顺治皇帝根本没理这一套,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声令下,各地接连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血雨腥风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再也不敢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了,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而改用种种拖延手法来应付。据说,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死舅”,谐音即“思旧”。日久天长,汉人也奉“满清”为正统了,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此为一说。
还有一说,是个浪漫的民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贫穷的理发匠,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舅舅。每年正月家家探亲的日子,他因买不起贵重礼品,就挑着剃头担子,去给舅舅精心理发。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他手艺好,又细心,理的头美观大方,人见人夸,舅舅高兴地说,这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后来,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发匠就想起了舅舅,望着剃头担子潸然泪下。本来他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而伤心……,这个故事讲的是正月剃头思舅舅,可是,传来传去走了样,不是“思舅舅”,而是“死舅舅”了。如今,人们还在以讹传讹地传说着。
还有一说,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以每九天为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就称为“头九”或“一九”,第二个九天称为“二九”,第三个九天称为“三九”,依次类推,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便“九尽桃花开”。之后,再过九天就是节气“春分”,春耕季节开始了。
一到冬天,人们就盼着春天到来。尤其在很多年以前,人们的这种心情更迫切,那时的取暖条件差,而且那时的冬天本就比现在的冬天要冷。为了度过“数九寒天”,人们想了很多方法,不让小孩在这些天理发就是其中之一,意为“防九九”,怕小孩头部受寒。在有些地区,被传来传去走了样,谐音讹传为“妨舅舅”。成为北京地区“正月里剃头,妨舅舅”的由来。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作者简介):牟洪营,性别: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系看阴阳宅风水先生,相面,算卦,起名,结婚看日子,批八字,根治邪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3月12日被聘为:《德州日报》编辑和记者,2010年11月28日齐鲁晚报优秀最佳通迅员,2012年9月6日被聘为:《领导科学报》记者,2013年4月19日被聘为:《齐鲁晚报》记者。自1999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山东广播电视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日报周末版》、《德州日报德城版》、《德州晚报》、《华夏牟氏》、《华夏牟氏望族报》、《商务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中国交通报》、《读者文摘》、《菊城晚刊》、《长河晨刊》、《德州广播电视报》、《德州公安报》、《民俗与方志》、《平原古今》、《诗刊》、《散文诗》、《鲁北文学》、《山东工人报》、《山东青年》、《山东文学》、《齐河文学诗刊》、《小母指诗刊》、《知音》等报刊开始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20000多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之中荣获优秀奖。

巜华夏诗词文学社》通告:
各位诗友:本着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尊重,作为诗者,请尊重自己与别人的每一件作品,不剽窃,不抄袭,不一稿多投,不在群里频繁改稿,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投稿作品请作者要写上(投稿)二字。本群收现代诗,格式如下:
投稿
一.题目
二.文/作者(省份)
三:空一行后
正文******
本群可以投稿也可以分享互动,做到有赞必回。但禁止一切商业链接!本社为纯文学平台,禁止发黄、赌、毒链接!禁止反党、反国家、反社会主义言论!禁止在群中相互贬损辱骂行为!望大家严格遵守群规,守护文坛这片净土,静心创作,携手并进,为打造一流文学平台,而共同努力!加油💪
《华夏诗词文学社宣》
2021年5月12日
华夏诗词文学社团队名单
总顾问: 韩春见
燕赵风云人物,著名诗人。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科技促进会顾问,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诗词大赛评委副主任。“中国改革开放诗词终身成就奖”得主。《韩春见诗词歌赋序论集》《南湖红船赋》等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恩来纪念馆暨社会名流收藏,并在央视、《人民日报》等融媒体报道。其《南湖红船賦》《圆梦园赋》《云岭书画赋》《曙光赋~大钊魂》等名弛海外,声赫文坛。
总社长:鲍桂芊-管玲玲
社长:赵继洲(副总编)
特邀顾问:石生
国家级著名作家,编剧,当代文化名文。
特邀顾问:国家一级作家
常跃强
特邀文学顾问:
付凤云、王相利、段清华
赵继洲
副总社长:王炳华
总监:王炳华
现代诗终审总监:任泳儒
古诗词终审总监: 张大千
主编: 朱建新. 陈艳丽.
任泳儒.徐西珂
一分社社长: 朱建新
副社长:王兴文
二分社社长:总监:张大千
副社长:徐西珂
三分社社长:赵继洲
诵读投稿群社长:梦露
宣传部部长:
梦露:王兴文:赵继洲
英语翻译: 徐思静
特邀:
《金声玉音》文化传播公司杨浩然老师,专业制作音频配音、视频MV。配音员具备中国品牌声音,保证质量和效果,有需要作品配音的诗友,请联系:
13969166185
诗歌朗诵团队:金牌主播
智昊-梦露-惜缘
并非不同.(男主播)
周莉莉- 细细的雨.
编委会收稿人:
全体编辑部人员
作者须知:
1、插图和音频部分来自网络。
2、本平台推出的作品,内容上如有异议。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或删除。
3、所有前来投稿的作品,均视为"独家授权"华夏诗词文学社发布,否则请勿投稿。
4、为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作品,纠改错别字,并按格式等要求投稿。
5、谢绝抄袭、一稿多投。
6、文责自负,如有作者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侵害他人权益等各种行为所发生的纠纷。均与华夏诗词文学社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经济等相应责任和后果。
7、以上条款,请各位作者严格遵守。
8、作者稿费据打赏费决定,10元以上反馈诗人百分之50,领取请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发放。凡无转发朋友圈或点赞不足一定数量者,本社将不再编辑刊发。
投稿热线:王炳华
13465675384
平台投稿人:管玲玲
13969166185
头条编辑:猫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