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文化滋养老寿星
在我国古代蜚声文坛的寿星中,无论是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还是中医学家,享年90岁,甚至逾百岁者不乏其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享年7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唐朝欧阳询85岁,柳公权85岁;宋朝李慎言享年95岁,陆游85岁……在我国近代蜚声文坛的寿星中,陈翰笙108岁,孙墨佛107岁,马寅初101岁,巴金101岁,刘海粟99岁,冰心99岁,齐白石97岁,黄宾虹91岁……
古往今来的大家,徜徉书海、痴迷笔耕,尽管爱好、兴趣和性格不尽相同,但大多高寿。究其原因,南宋大诗人陆游诗句“病经书卷作良医”,可算做出了解答。
那么读书对于长寿,到底有何功用呢?
勤学养神
孔子云“老而好学,老而好胜,如炳烛之明”。《谚语》:“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许多的文坛寿星都终生以书为伴,以读为养,所以得失荣辱皆忘,身心返璞归真,故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水常流。
宋朝文豪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清代的文人阮元,兴学刻书,80岁以后,仍整理自己的文集,陆续出版;百岁寿星李本善其长寿秘诀就是寓养生保健于读书之中,他身体原本不好,但自他爱好读书以来,身体却渐渐好转;有“南仙北佛”之称的百岁寿星苏局仙和孙墨佛,前者以108岁高龄,仍能出口成诗,临终前20天还为《当代诗人咏茶》专集题写了咏茶绝句,1979年获《全国群众书法一等奖》;孙墨佛于1982年百岁之作,四个字显出兰亭神髓,应属珍品。
享誉海内外的东方"一代宗师"、学界泰斗季羡林,桃李不言,笔耕不辍,精通13种语言,94岁高龄的季老在病房中为泰山而作的诗歌《泰山颂》,当选世界桂冠诗人。世界闻名的画家齐白石,晚年为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终成国画巨擘,其艺术顶峰是在80岁以后,到达绘画炉火纯青境界;顾毓琇99岁高龄时写下的《一剪梅·祝中华文化复兴》中的诗句,被谱成歌曲,搬上了舞台。
季羡林说:“非要我说出秘诀,那就是千万不要让脑子懒惰,脑子要不停的思考。”
脑子不停转动,就是养脑,按道家养生来说,是养神静心。古中医典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文坛寿星潜心读书思考,聚精会神的笔耕,写字时指、腕、肘、臂、腰都动,还须凝神静气,与做气功,打大极权,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是一种养生养性、陶情消闲的脑体运动,又是一种抒发感情,创造美境的艺术体操,其情感处于欢愉、得意、怡静和稳定的最佳境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健康,首要是心理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难怪欧阳修曾惊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胸襟强神
光有读书养神之功,还不一定能达到长寿的目的,需要广阔的胸襟,固神强神,方能活求百岁翁。
学识越是渊博,其心胸必然开阔坦荡,看得透,放得下,令生活丰富多彩,精神充实愉快,自然就笑口常开,延年益寿。《庄子·秋水》篇中,有言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人牙齿痛时,觉得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牙齿不痛的人。”邓小平在中国政坛三起三落,逆境中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安享93岁高龄。他曾说过一句幽默经典:“我一向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
一个胸襟开阔的寿者,必是热爱生活的人,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人。所以“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是文人寿星“延年益寿、青春焕发”的重要条件。
酷爱绘画的宋美龄每天读书看报,吟诗绘画,当友人赞赏她的画作时,就显得好开心、好得意,106岁时在睡眠中安详故去。
养心和养神,同为一理。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若真能做到:“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那么,你就会“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了!
仁善好施
颜回云:“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名言,同时,更是养生之道。
李美筠是“中华第一女学人”,中国营养学知名专家,精通六国语言,获得3个博士学位,曾是罗斯福总统门生。她一生清贫,独居斗室,几件破旧家具,一台黑白电视机。她每月只领1/4的薪金,作为生活费,其余的全部用以资助穷学生。她104岁时,依然耳聪目明。
孔子说“仁者寿”。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少存私欲,方可益寿。乐观的心态,源于高尚的美德,而美德可使人善良、仁慈,总是心旷神怡,惬意生活,抵消负面情绪。
乐观豁达的情绪,有助于调节生理平衡机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有利于清除高度氧化活性的自由基。寿星吴云清162岁仍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他的《四不贪歌》:“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便寿长”被广泛传颂。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长寿,德可延年,奍德为养生之第一要也。”许多研究资料表明,过度的狂怒、紧张、悲痛、压抑和纵欲等负性情绪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甚至诱发癌症的催化剂。美国医学家研究证明:“轻微的饥饿状态”,可激发体内潜能,延缓细胞衰亡,促进体内环境协调与平衡,增强抵抗力。
可见 “仁善好施”,是文坛寿星颐养高寿的物质基础。
动静相宜
世界是运动的,人是运动的产物。动静相宜相生,被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神医华佗,他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创立了动静相宜的“五禽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对身心健康大有禆益的养心观,因此才“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晚年画出世界名画《和平鸽》的毕加索,以钓鱼健身养生闻名于世,他的不老秘诀是:“让自已的精神状态保持在30岁的水平。”
“心安茅屋稳,胃好菜根香。” 心如水静,就可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松弛身心,延缓衰老,从而,使身体的各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得以健康长寿。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追求目标和不懈探索的课题。历代帝王苦寻长生不老丹,往往短寿。我国自秦朝到清朝的帝王有209人,平均寿命只有39岁。仅清朝乾隆享年89岁,是中国皇帝中长寿之最。至于贪官污吏、腐败堕落份子也是短命,据研究发现,此类份子在任职期间60%生病或死亡,其中53%死于癌症。
1997年,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在当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时期,要想在红尘滾滾的闹市中,守护住内心的一片清静、安宁的绿洲,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不失为调节晚年负性情绪的一剂良药。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文化索质较高的中年知识分子却英年早逝,这是违背上述规律的。这是由于收入分配脑体倒挂、事业与家庭负担过重以及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较差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的寿命与人的文化素质有着一定的关系。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无职业者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5%、39.6%和28%。文化素质越高,其平均寿命越长;文化素质越低,其平均寿命就越短。其原因主要在于:知识越丰富,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得也越多,防病治病的能力也越强,自我修养与控制的能力也越强;文化程度越高,自我生活的能力越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生活条件较优裕,自然也就延长了寿命。
可见,文化滋养心灵,使人专注,排除有害心理因素,提升了精神境界,永葆生机勃发的健康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作家简介:张文龙,男,生于六十年代末。曾用笔名圆心、张迦、文殊、南山圆心等。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寿区作协副主席。巴渝文化网站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