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胡窑有个细胳膊
文:李申时
甘肃陇南、天水、定西的大部分地区,都使用贾胡窑烧制的土瓷器。老人们说是:只有贾胡窑山上,那一处地方的土质才能烧制:大的酸菜缸,双耳或单耳的土瓷罐、土瓷瓶,小到鸡蛋大小的熬茶罐罐等等。

说是贾胡窑有个细胳膊,胳膊能从瓷瓶口里伸进去捏制里边的部分。没有细胳膊就没有土瓷瓶,否则,那么狭小的瓶口怎么在里边制作呢?长大我才明白:所谓细胳膊是狭义的,专指工艺制作师傅;另一个层面,也是对他们制作手法纯熟和精湛的高度概括与赞美。

这些土瓷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今慢慢趋于淘汰,事实上已经被淘汰。不过,他贮藏的食物或饮料要比现在取而代之的铁、铝及塑料桶等优质鲜美。塑料、搪瓷,铁铝合金罐装的饮品,都有他自己本身味觉的弱点,但土瓷制品却高度纯净而清洁,即使有,也是泥土的芳香。
这种土瓷制品,颜色表面青黑或绿蓝,抚摸上去虽是光滑细腻,可也有砂或石块微粒等凸起的感觉。

我们家有一个,春节前吃完酸菜而贮藏馍馍的小酸菜缸。倒立式放在厨房里。腊月二十八日玉米面和白面的窝窝头式馒头,放置在里面,能保质保期到正月十五。
母亲除夕擀两大坨白面饭,一家人红红火火的吃一顿而后,初一早上便是“面谷水”。每年如此,年年如此。
“面谷水”是锅里注入少许清油,待油熟,将小麦面粉在锅里不停搅拌,待发黑而后注入开水,葱花、蒜苗、花椒粉、食盐等烧熟泡馍馍吃食。虽是面糊,却经过精工细作,加之油盐调料,吃上去确乎与平日大相径庭。喝了它,年味的气氛似乎十分浓郁。
三天年里的饭菜,要么水煮洋芋片,要么水煮绿萝卜泡馍馍。年结束之后,就是玉米面搅团。我每当在外面玩耍饥饿回来之时,就从土瓷缸里取一块馍馍,吃着,奔跑着又出去玩耍。也不觉得表皮略有水渍的馒头干涩而乏味,无论如何,年味的欢快始终萦绕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不像老了这样多愁善感,如此的生活状态,还艳羡那时候红彤彤的油泼辣子,细如发丝的白面面条。

现而今,从朋友圈,抖音,快手等视频里看见,谁家除夕夜的饭桌上,没有数十个荤素炒菜,觥筹交错的白和西洋美酒。只“苦”了我们没福气的这一代,穷光蛋就该穷光蛋:壮年海吃海喝时候,没有大肉美酒;现而今老迈无能,有了好吃好喝,却没有肚皮享受。
作者简介

李申时,甘肃省礼县石桥镇圣泉人,1981年毕业于天水地区礼县师范。分别在西垂文苑、天水文学,西部书坛,文化礼县,红河文苑,作家文苑,昆仑文学,精短小说等平台杂志刊出文章。《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