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玄奘之路》
第十一集呕心沥血3
解说:沿舒

公元648年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治为皇太后祈福,修建了一所大型的寺院慈恩寺,玄奘被唐太宗亲自委任为慈恩寺的住持,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和佛像将被珍藏在这里。慈恩寺楼阁重重,殿堂相望,它很可能是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寺院。玄奘入住,他亲自率领太子和皇室家族登上城楼,恭送玄奘。在大慈恩寺,玄奘第一次担任一所寺院的住持,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过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无边无际的佛教翻译。然而,一件令玄奘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玄奘最器重的徒弟,笔录大唐西域记的辩机,竟然和唐太宗的女儿私通。在长安城,高阳公主以放荡和刁顽闻名。不谙世事的辩机最终被腰斩。这一事件对玄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僧人的品德开始遭受质疑。为了取得皇家的信任,玄奘用心良苦,误入歧途的弟子,很可能使他所有的努力都毁于一旦。玄奘陷入到巨大的煎熬当中,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公元649年,玄奘来到皇家避暑圣地翠微宫,大慈恩寺落成不到半年,戎马一生的唐太宗就并入膏肓,这是一个以英明而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他缔造了前无古人的盛世,贞观之治。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僧人玄奘?一个是心怀天下的帝王,一个是通情达理的高僧,两个人的内心有不少相通之处,。
在弥留之际,人最需要的是关怀,或许正是洞察人生的玄奘,能够给予唐太宗最后的心灵安慰。太宗去世以后,玄奘加紧了翻译经书的速度,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制定任务,如果白天没有完成,晚上必须补足,常常是三更刚刚睡下,五更又开始起床读诵梵文经本。玄奘一边夜以继日地翻译佛经,一边还要给弟子讲经说法。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佛法则需要一代一代地流传。

弘扬佛法离不开朝廷的支持。玄奘需要弥合与皇室的关系,太宗去世以后,太子李治继承帝位,李治的皇后就是日后威震大唐的武则天,公元652年,玄奘请求在大慈恩寺营建一座佛塔,用来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经,19年西行取经,玄奘一边学习,一边到处收集佛教典籍,在佛教圣地犍陀罗,在印度的文化中心那烂陀,他花费了数十年时间,寻找和抄写经卷,对于玄奘而言,佛典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希望来之不易的六百五十七部经卷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印度经卷大都写在一种树叶上,很容易燃烧。玄奘想建造一座石质的佛塔,使佛经尽可能远离火灾。在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烂陀附近,玄奘曾经看过一个叫恒娑的佛塔,恒娑的意思是大雁,教导那里的人不要杀生,印度的恒娑塔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00多年过去了,印度的恒娑塔早已消失,而玄奘建造的大雁塔则保留到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佛塔竟然源自于印度,根据印度恒娑塔的造型,玄奘设计了今天的大雁塔,他本来希望建造一座石质佛塔,但由于工程太大,一时之间找不到足够的石材,大雁塔最终用泥砖修筑而成。建塔的时候,玄奘亲自参加施工,搬运砖石整整半个月,那一年他已经53岁了。

在佛塔的正面,玄奘树立了两座石碑,分别雕刻着先皇和当今皇帝的文章。碑文的书法是当朝宰相褚遂良的手迹,玄奘明白,世事无常,辉煌转瞬即逝。一时的荣耀并不意味着永久,希望能够永远地护佑大雁塔。佛塔建成之后,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舍利以及佛像都被转移到这里珍藏,史料记载,佛塔高180尺,层层都藏有舍利,公元845年,大雁塔建成之后不到两百年,唐帝国发生了灭佛事件,4600多座佛寺被毁,二十六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在那次空前绝后的佛教大劫难中,长安仅仅剩下两座佛寺,其中就有大慈恩寺,为了心中的佛法,玄奘可谓苦心积虑。
图片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