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聊聊立春
编著:李 石
2022年2月4日,是虎年第一个传统节气----立春。中国民间自古就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的习俗,在立春日迎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重要的传统仪式。古代帝王都会在立春这一天举行 祭祀活动,以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
今年的立春日正好在正月初四,正是中国人民欢度春节放假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今天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的日子。所以,今天即是节气更是节日。
常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字面意思,立春了,花花草草都要开始发芽了,“立”是“开始”的意思,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标示着万物复苏由此启程。
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据历史记载,和立春相关的节庆活动在西周时期大体上就开始形成了。在历史上,正规的形成一个节日是在东汉时期。据《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当时的州县都要举行迎春礼。这个迎春礼就是后来立春节日的起点或叫开端。迎春礼的主要内容叫句芒神,又称作“勾芒神”,是传说中的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生长,远在周代就有祭祀了,后来被视为春之神。古代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第一件大事。两千二百年前的汉文帝就知道:“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汉文帝纪》)自秦朝始,朝中便设有专管农业的官员——劝农使。春天来了,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农”——勉励农耕。
皇帝怎样“劝农”呢?《吕氏春秋》中说,立春前三天,主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向天子报告:某日立春。天子开始斋戒。立春那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在这个月的第一天,天子要祭天祈谷,请上天保佑农业丰收。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天子亲执耒耜,在官员们的陪同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于籍田。“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这个传统从先秦一直传袭下来。
北京六朝古都历史上,记载下每年一次隆重的迎春、鞭春、劝农仪式,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视农业的传统,提示国家的管理者不要忽视了农业生产。

北京地区皇帝“劝农”始自辽代。《辽史·礼志·立春仪》:“皇帝出就内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内合班,再拜”,然后皇帝向先帝御容进酒。进完酒之后“皇帝戴幡胜,等次赐幡胜”——君臣都戴上一种特制头饰,来到土牛跟前上香,“三奠酒”,教坊奏乐,主持仪式的大臣“跪进彩杖”——把一根装饰得花里胡哨的木杖递给皇帝,让皇帝拿着它驱打土牛,之后大臣们也被授予彩杖。这时,有专门的官员(司辰)报:“春天到了!”大臣们围着土牛绕三圈,做鞭打土牛的动作。然后皇帝“击土牛,撒谷豆”。“播种”完了,臣僚依次入座,“酒两行,春盘入”。喝完吃毕,“行茶”,起立。迎春的仪式结束。
立春在民间又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的习俗,习俗又分官俗和民俗,这个节气官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民俗有打春的“打牛”和所谓民俗中立春的食俗,流传着:“咬春吃春饼、吃春盘、咬萝卜之等食俗”。在立春这天民间的民俗活动有好多,在北京最有趣的的迎春礼就是打春牛。

在明代北京城东直门外五里有春场。万历年间,名叫谢杰的府尹在场内建了一座春亭。每年立春前一天,大京兆尹在这里举行迎春仪式:旗帜前导,后面跟着田家乐花会,然后是人抬着的句芒神亭和春牛台。芒神亭和春牛台后面,是骑着马的县官、地方有声望的老人、教书先生等,最后是府尹乘坐的轿子。浩浩荡荡的迎春队伍由春场出发,进入顺天府。
立春这天,府县官员着公服,向句芒神行礼,然后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退,完成了迎春仪式。再由京兆的学子将春牛和句芒抬进紫禁城,意思是把“春”进给皇上、进给中宫、进给皇子们——告诉他们:“春天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