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荣誉》
作者 郭玉森
春节前夕,在医院已经退休多年的母亲,收到了院领导给授予“厚德守责.精医为民”光荣执业30年纪念奖章和纪念品,并送来了美好地新春祝福,她非常高兴。这是她继去年“七一”纪念党的诞辰100周年前夕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之后,又一次殊荣。
早年,记得我不到两岁时,随母亲作为随军家属来到了东北,我们打小在东北辽宁部队大院生活了多年,1966年随父亲转业才回到了老家河南。当时偃师县城很小,一条半街,街上除了一个破旧的百货楼、新华书店、邮政局、人民银行、汽车站、火车站和几个小饭铺外,再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了。除了铸造厂、木器加工厂、印刷厂、被服社、焦村煤矿几个国有企业,城区没有像样的企业。母亲和我们一家刚从外地回来,一时没有工作,后来被民政局安置到印刷厂当工人。那时社会正处经济欠发达时期,人们的温饱还没有解决,谁家若有一辆自行车,谁戴一块手表,家里有台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拥有奢侈品的“富裕家庭”。为了生计,母亲那时上班非常辛苦,每天要按时到岗,时常顾不得吃饭要起早贪黑的赶路,上班下班往返要走十几里路。后来,家里咬咬牙凭票才买了一辆“双囍”自行车,那时,一个生产队没有两家有这样的交通工具,加之我们家是吃“商品粮”的,无论家里实际生活条件怎样,在外人眼里那就是当地数的着的富裕户,许多家有到了婚嫁年龄的子女的常有低眉笑脸来借借自行车、手表相亲,以此来充充门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应运而生,“造反派”“保皇派”分成两大阵营,时常出现观点和持政见不同的人,随时随地的对垒,各持己见的舌剑唇枪.......从大字报、大辩论,逐渐升级到大批判、大群体争斗,社会治安很不安定。母亲每天上班要路过“造反派”的大本营地,整天总是提心掉胆,企业里也开始了停产闹革命,为了人身安全滋生意外,父亲就劝导母亲不再去印刷厂里上班。记不得时隔了几个月,母亲从城区大西边的县印刷厂调到了城东边的县医院,在医院从事后勤服务---洗衣房工作.母亲是党员,没有与组织讲条件,很快就熟悉了工作流程,浸泡---漂洗---洗涤---晾晒,母亲一丝不苟,不怕脏不怕累,踏实肯干,在那时干后勤洗衣房所干工作是重体力劳动,被浸泡的床单、手术衣在水池子里死沉死沉,需要用两米长的大铁钩子翻滚、漂摆,从一个水池倒腾到另外一个水池子,抡起棒槌捶洗,再倒腾到第三个水池子,一趟工作流程下来往往累的通身冒汗......夏天似乎还好一些,可到了冬天,滴水成冰,干时一身汗,停下来便让人冻得直打颤。晾晒的被单、手术服被冻成了冰撅撅,医院病号少的时节,洗衣房三人倒班还能应付,病号多、手术多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点。“文革”后期社会逐渐平稳了下来,各种学习会、报告会、依然繁多,医院一度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全员上阵,时常进行快速集合、拉练,模拟战地救护,当时提的口号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胆敢来犯,坚决彻底消灭之。母亲从没有因为家庭距离工作单位远而违反工作制度,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值得一提的是,母亲在医院后勤工作期间,曾两次被借调到外科、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因为手脚麻利,在给病人输液时总是“一针见血”,无论在哪里工作总是虚心学习,态度认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赢得同事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
时光如梭,屈指一算,母亲已经退休许多年了,这次被授予“厚德守责.精医为民”光荣执业30年纪念奖章和纪念品,她打心眼里高兴。总念叨医院领导没有忘记她们,社会没有忘记她们。其实,只要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人们都不会被遗忘.……
(2022.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