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只此青绿》把一幅《千里江山图》泼墨成诗、成乐、成画: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仅仅7分55秒,以蹁跹舞姿,讲述了一段跨越古今的艺术传奇,惊艳荧屏,播放量超500万。
青绿意象是东方“美”的提纯,是舞蹈“审美的眼睛”。清风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锋利,降唇高髻;利落甩袖,隠入画中。用“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铺陈在舞台,一呼一吸,尽是山河。
舞者的头饰是《千里江山图》画中的山石,衣群颜色是断层的,上为石绿,下为石青,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双袖下垂,既像山的纹理,又似山间飞瀑。将仕女仪态,袅袅婷婷,绣出画卷。

“青绿腰”其实叫险锋,临摹着山峰险要陡峭处,舞者们以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模似山峦。舞蹈不再只是女性的柔美,更体现出设计大师思维上的一种大气磅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沉淀的岁月。
没想到的是此节目在春晚之前,已在全国十八个城市,巡演五十多场。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让人们在诗情画意中,读懂山河之美。其中经典选段“入画”曾在《国家宝藏·展演季》播出。
《只此青绿》的舞台巧妙多层同心圆设计,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寻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引领观众踏入时光的循环里。还可以看到工艺人、篆刻人、知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等登峰造极的宋代工艺技术。

《只此青绿》创作花了一年多,又花了五个半月排练,还引用了大量诗词,最终才搬上舞台。“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表达了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理解,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里文人的理解。
某总裁将其视为“一次文博与艺术的连线,一次艺术与传媒的互鉴”。自创意诞生的那一刻起,《只此青绿》不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争做“艺术生产国家队,体制创新排头兵”的一次生动实践。
《只此青绿》牢牢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学和非遗传承中探寻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打造出了符合文艺工作“国家队”引领性、示范性作用的精品力作。最专业的文博单位,文艺院团和权威党媒携手,将艺术生产、转化、运营、传播融为一体,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卷人”、“递藏者”。

《只此青绿》以古典文学的叙述方式,传统艺术的代表,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累计曝光量超2.47亿,获得了人气,口碑双丰收。
原来壬寅年,壬为水,主蓝(黑)。寅为木,主绿。《只此青绿》,便是壬寅之象。即于青绿之间,揽山河无垠。于群峰之上,赏国风浩荡。相信量质并进、艺媒互鉴的破圈密码已上市,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文艺作品红利会持续释放。

楚丰华
2022.2.3
10:10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