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何处有此境》
作者:萧润泽
朗诵:传奇
仲春,普陀山回甬。三吾挚友晚餐于“状元楼”。明日去“国清寺”成了共识。

自驾从宁波出发,2个多小时即到天台县之5A景区“国清寺”。或许是刚游普陀山景区的缘故,眼前的孤寂,心里多少有些落差。

我们沿多年未修缮的公路前行,林荫道路两侧,苔痕皆绿。左边潺潺流水的动,把一个“静”凸显出来。林深不知处,残桥入眼来。

过了石桥,“隋代古刹”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寺前双涧萦流,阳光穿透参天香樟,洒在干桥畔,一块石碑书“一行到此水西流”,特别让人驻足。增添了穿越时空的厚重。

作为“天台宗祖庭”,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佛教八宗之首。

隐于五峰环绕的寺院,整体南北中轴线走向,而大门朝东。大有“紫气东来”之宏大气象:30余座殿堂楼阁,依山就势;六条纵轴线排列,严谨有序。

我们漫步其中,尽情体会斑驳墙壁的明黄色和野蛮生长的青苔。思绪穿越至1仟4佰年前的隋朝。
佛教传入中国,时扬时抑。在经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溶合后,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导演了“南朝四佰八十寺”,更有禅宗祖师“达摩一苇渡江”千古神话传颂至今。

同时代的智祖大师。早年出家,聪慧过人。时逢隋楊广江山一统,天台山佛教大兴。大师精研《妙法莲华经》,得个中三味。并立“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等教理,定慧双修。并把儒家,道家思想融汇贯通,形成了体系完整,义理独特,佛教中国化的“天台宗”,影响海内外。

往事越千年,农禅并举代代传。漫步其中,今我们惊讶的是,修持的十方丛林,农耕劳作依旧。自给自足,不浮不躁,仿若世外桃源。

作为5A级景区的古刹,虽少了份金碧辉煌的外表,却更多了内在丰盈的自在。时逢盛世,旅游热的今天,很多寺庙通过提高门票,募捐以及香火费用等手段,把寺院修茸一新。华丽的外表,是否掩饰底蕴之弱,不得而知。而国清讲寺,独善其身,大隐隐于林。大有“不与夏虫语冰”的笃定。今人震撼。
我们在寺内流连忘返。隋塔,隋梅,见证了年轮留下的沧桑和希冀。历代文人志士多会于此,大作不胜杯举。摩岩石刻中,唐书法大家柳公权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宋米芾书“秀岩”,南宋朱熹书“枕石”,弥足珍贵。一块高大的“鹅字碑”特别传神,具知一半是王羲之真迹,一半是清代当地书法家补书,自然天成。

“寺若成,国即清”,既是国清寺的由来,又是国泰民安,清风徐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期盼。

即将离开,请书留念并加持时,因爱好篆刻原因,想手执玺印一览,被僧怒目,道是一段佳话。

依依昔别,车穿行在神山秀水之间,菁华依然,感慨万千:
人间何处有此境?
天台僧踪化大千。



【作者及篆刻家简介】萧润泽,曾用名肖洪,号虚无斋主,法名源泽居士。现为重庆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理事,重庆市老年大学书法系老师。

【朗诵者简介】传奇,原名许树成,北京顺义人,曾经是部队的一员,经过军队的锻炼成长,更爱部队这个大家庭。喜欢文字和诵读,茫茫人海尘埃一粒,希望自己能成为万千声音的一个音符,在声音的世界里结识更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