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
壬寅年的第一个早晨,八点多的时候,我沿着洛宁县城的凤翼路,边走边看,果然是一路走来静悄悄。看起来,环保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往年的春节,除夕晚上,只要零点钟声一敲响,整个县城立马沸腾起来。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鞭炮燃放产生的烟雾,弥漫在空中。连续不断的鞭炮声,持续到初一早晨,持续到初五,持续到元宵灯节。给春节增添着欢乐的气氛。
新春伊始,走亲戚,宴宾朋,敲大鼓,放烟火,踩起高跷舞龙灯,节日的气氛浓啊!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馍,过年的热情高啊!拖行李,带年货,紧赶路,忙乘车,回家的游子多啊!春节,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凝聚着几代人的情。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古以来,春节贴对联,早已成为特有的民族习俗。对联上那吉祥的祝福话,那热情的期盼语,代表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年初一早开门,狮子驮金马驮银,驴子驮个聚宝盆”,大年初一,人们要早早起来,打开大门,迎财接福呢!
最幸运的是儿童,除了穿新的、吃好的,还能得到一大把红封,虽然红封不大,只有几毛钱,却也是喜上心头。谁家放鞭啦,还能拾几个鞭放放,多开心啊!
可是孩子们哪里懂得,在那物资缺乏的时代,是“小孩过年,大人过关”啊!平时连个玉米面馍也难吃到,连件新衣也穿不到的人们,自然盼着过年。过年,才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放花炮”。希望过年的心情自然是很迫切的。
不过这都是往年的事啦。如今,白馍不稀罕,衣服穿不烂,龙灯高跷没出现,原来那种盼望过年的迫切心情,也已经减弱,又少了鞭炮的声响,只剩下挂个灯笼,贴个对联。于是,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
近两年,新冠疫情肆虐,提倡就地过年,在外的游子难回家,只好把对亲人的思念,留在心间。
年啊,年!你咋变化这么大,这么的让人揪心!一年啦,想亲人,不能见,想回家,回不去,不回吧,留遗憾。年,还真让人情意缠绵!
尽管遇到许多困难,春节,仍有人迎难而上,不远千里、不畏艰险往家赶。
可也有人,春节期间,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在冰天雪地里,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别以为人们不想过年,别以为大家只会感叹,春节那巨大的凝聚力,让人人都想欢聚一堂,家家都想团团圆圆。

祖国跨进新时代,春节也变得不同以前。央视春节晚会,传遍祖国大地,让亿万人民联欢;五彩缤纷的灯光秀,配合动听的音乐,让人们耳新目眩;相隔万里的亲人,视频就能让他们见面;不能面见的亲朋好友,微信可以拜年;小孩的压岁钱,微信红包能够代转;传递信息的手机,老老少少忙着刷看;各条街道、各个景点、各处公园,精心布置,灯光璀璨。景点里,艺人精湛的技艺,让大家欣赏着各种表演。喜庆典礼上,电子炮可以代鞭,既满足了听觉,又不把环境污染。红灯笼、红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人们的感情依然深,年味依然浓,只是形式悄悄发生改变。欢度春节的意识,代代相传。
疫情已缓解,成为低风险,春节串亲戚的,扯儿带女,寻舅找姨,热情不减。以前,走长路,跑得远,主人美食招待,如今,汽车便捷,来往方便,客人多不吃饭。人们富裕了,孩子的压岁钱,也由几毛钱,变为上百元。春节亲人相聚,欢声笑语充满庭院。
以前,家里蒸馍包饺子,如今,餐厅欢聚吃年饭。过去的春节,如今的年,尽管形式不同,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始终没有变。
除夕的夜晚沸腾,除夕的夜晚不眠。年轻人,不再操心放鞭炮,初一的早晨,还在梦中笑开颜。以往是“大年初一早开门,迎福气,接财神”,现在是,初一早晨静悄悄,不放鞭炮为环保。等到上午瞧一瞧,走亲访友的,设宴待客的,照样是个热闹年的。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