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龙寺不仅仅是地名和单位的代名,它依然矗立在高速公路和双青公路之杜河道旁。其古朴典雅,气宇轩昂,雕梁画栋,优美清静。寺院游人较多,香火也很旺盛,据周围的人说,这都是法师率僧和众居士化缘募捐建设而成。

卧龙寺在今洛宁县上戈镇杜河村境内,距洛阳市135公里处,原名禅静寺。汉王莽撵刘秀刘秀在此寺住宿过,东汉建立后便赐名卧龙寺。

据考证,卧龙寺始于隋盛于唐,东汉建都洛阳后,刘秀曾派员监修扩建卧龙寺。历经2300余年时事沧桑,至清末明初。卧龙寺占地8亩多,有五殿、三楼、一亭、八碑,钟鼓齐备,古树参天,旁附僧陵。1947年,国民党38军占据,用作军火库期间突然发生爆炸,庙宇被焚毁。1991年,政府批准寺院开放。目前,寺院建有老君殿、关圣殿、卧龙殿、泰山殿、观音殿,供奉佛佗、菩萨、尊者诸像24尊,金身彩塑,四壁绘画。平整院落,种植花木,初见景观。

卧龙寺在元朝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当前,寺内保存下来的有元、明、清石碑多通,记述了这段历史。(资料记载碑已毁)

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现碑仍存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资料记载碑已毁)

清朝对卧龙寺也屡加修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为十方丛林,立碑记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龙历史碑"。

同治十三年(1874),《卧龙禅寺重建清规碑记》内载:该寺为敕建十方丛林,后因主僧不得其人,寺院荒芜,幸有慧明师起而整理筹划,墙垣巩固、殿宇增辉,使佛法赖以不坠。

原来元、明重修卧龙寺的石碑,在文革和修水库时,都毁的毁,拆的拆,现已都不复存在。

卧龙寺内有古碑五幢,记载着每次重修的情况,但因种种原因,字迹均已不太清晰。如今,经过集资捐款又建起了祖师殿、卧龙殿老君殿、关圣殿、泰山殿、观音菩萨殿,并新刻了石碑,使卧龙寺焕然一新。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7日是卧龙寺庙会,洛、卢两县善男信女齐集卧龙寺,有秧歌队、腰鼓队、鼓乐队、还有大戏一台。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和平盛世。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