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 说“年”话(连载六)
年味儿咋淡了
文‖ 周大策
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庆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然而,如今过“年”,很多人觉得就像喝一杯白水,品不出“年”味来。
是呀,白水本身的功能就是润喉解渴,唯有加入茶,它才会有清香之味,提神之效。
自古以来过“年”都是有“茶”的。只是近些年来,我们过“年”“茶”的成份逐渐消减了。
出现此种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所导致:

一、丰富的物质冲淡了“年”味
在过去艰苦的岁月,大人和孩子都盼望过“年”,企图能吃点好东西。这个不算过高的盼望,往往成为一种奢望。尽管如此,过“年”的核心和企盼没有改变,人们仍抱着一份希望,还是盼着过“年”!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们的盼望终于实现了。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日常吃的、穿的,几乎天天都像过“年”,甚至比过去过“年”还好。
过“年”时吃的喝的,几乎就是平日里的家常便饭,也就是说过“年”和不过“年”差不多。因而人们对过“年”也就不再感兴趣了。

二、娱乐缺失减少了“年”味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得到了满足后,又开始向精神享受方面追求。
幸好,年年除夕央视的“ 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过“年”的一个符号和标志,成为全国人民过“年”的精神盛宴,人们看“春晚”有了过年的感觉。
可是,什么好东西吃长了、吃多了,就有疲劳感、腻味感。现在人们对“ 春晚”的兴趣,不像以前那样强烈了,看的人和坚持从头看到尾的人越来越少。
还好,人们对贴春联还有一份热情。春联成了过“年”的唯一象征,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年”的特色了。
年节,本是欢欢乐乐的日子,可是现在过“年”绝大多数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只有吃吃喝喝,没有可看的可玩的,什么热闹都没有,冷冷清清,因此对过“年”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三、“年俗”消失找不到“年”味”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过“年”形成了很多习俗。这些习俗点缀了“年”的色彩,凭添了“年”的韵味。
然而,当今的80后,特别是00后这些年轻后生,根本就没不知道传统的年俗是什么。他们过的“年”,跟平常日子没有多大差异,过“年”对于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过也不感兴趣。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认为现在年味没了,也觉得过“年”没有意思。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了,而是他们怀旧心理勾起了对过去过“年”的一些习俗的眷恋。
譬如,他们眷恋过年放鞭炮。他们认为,过年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可以烘托过“年”的喜庆气氛,增加一份浓重的年味儿。可近10年来,政府规定在城市不准放鞭炮,他们很不理解。他们说,我们从小时候就听惯了鞭炮声,过年听不到鞭炮声,沉寂无声,感觉不像过“年”。

再如,眷恋敬祖的庄重仪式。挂“家谱”,供祖宗,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把这个传统仪式弄丢了,不再敬祖先了。
又如眷恋拜年。拜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习俗,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
过去过”年”大兴拜年之风,晚辈人必须给长辈人磕头。小孩三四岁时,大人就教他们学磕头。除夕吃团圆饭和年夜饭时,大人和孩子要跪在家谱前给祖宗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现在还有人给长辈磕头吗?没有了!
过去,给小孩压岁钱,小孩知道用磕头表示感谢。现在你给孩子几百元上千元,有磕头谢恩的吗?没有了!
现在所谓的拜年,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文字中,没有形式没有实际内容。
过去,在正月初一到初五,男人们第一次相见,要双手抱拳鞠躬作揖,互问“过年好” ,互相拜年,这一举拜,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下子拉近了,情感温度有了提升,平日里有点小“疙瘩”、小怨气,就化解开了。现在还有这种礼仪吗?没有了?

四、新冠疫情冲击了“年”味
如今过“年”,人们追求的是团圆,感觉只有团团圆圆才是过“年”。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几乎家家都有在外地工作的人。游子在外更为想家,家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少人在盼望着合家团圆。
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一年之中,只能在春节法定长假期间,能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几日。 可是自从2020年初以来,万恶的新冠疫情猖獗。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政府作出英明决策,限制人员流动出行,守地居家防控。这样,致使许许多多的人,在春节回不了家,千千万万个家庭不得团圆,他们感觉春节喜庆气氛一下子变冷了变淡了!
由于上述四个因素,造成了过“年”无“茶”,直接淡化了“年”味,所以人们感觉过“年”没意思。
几千年的“年”文化消失殆尽,太可惜了!
作为当代的我们,须要做的是,找回失去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一些有意义的文明的年俗回归,多给春节加点“茶”,这样“年味儿”自然就会恢复起来!
(连载结束)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