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会仁
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老家过两个年。父亲看了文章后发微信告诉我说,老家第一个年是“小年”,老家第二个年是“团圆年”。我高中的英语老师石小林老师在微信上告诉我,他们老家也过两个年,第一个年叫“跑马年”,第二个年叫“团岁年”。
石老师说这种习俗叫“跑马年”。第一个年区别于别的村固定的日期过年,我们聪明的祖先,选择了一年中最后的两个晚上,一晚“玩”年,一晚“团”岁,也即团聚。石小林老师又告诉我,三汊港高中背后的丁仙垴,它南边的怀抱里就是石老师的秀美村庄韩婆庄石家。相传很早以前,一个丁姓大仙云游四方后,最后圆寂于韩婆庄石家村后的山寺庙中,这座山峰后被人称为“丁仙垴”,也叫“丁仙峰”。只是可惜了该寺庙,在文革中被破四旧了。现在己经重修,规模比以前扩大了。韩婆庄石家村的“跑马年”的习俗,就是从“丁”大仙开始的,后来慢慢传承了下来。
都昌老家的年俗记忆中,第一个年常常叫“玩年”,第二个年通常叫“团岁”。从腊月二十七至三十,天天有人“玩年”,玩年团岁”就成为了都昌许多乡村过年的习俗。
我在都昌县人民政府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都昌年俗的文章,没有注明作者,我对照了一下我们丁家村的一些习俗,大致是一样的。我参考了一下这篇文章,表示致谢,另外,父亲教了我很多关于过年的习俗文化。
下午四点以后,村长或者“年头”就开始全是村打锣发号,大家听见锣鼓声,开始“捞饭渣福礼罗”,这是都昌方言,实际上是煮猪头,准备六点以后拿去祖厅“还福”。大概六点整,锣鼓声又响起来,而且不间断,全村男丁开始捧托盘去祖厅香案,集中祭天拜祖。托盘里放着福礼、雄鸡、鲤鱼、酒饭、刀、筷餐具,而且筷子一根立柱插着。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拿起鞭炮和纸香一起跟着大人去祖厅。祖厅摆上大盆,用来烧纸,点上大烛,通常有1米长,祖厅彻夜通明。
"年头”逐户进行清点户名,一个都不能缺,如果全村户头到齐后,然后祭祀开始了。
首先是鞭炮齐鸣,每家每户都拿出最长的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在此时震耳欲聋,上空到处都是鞭炮硫磺味,熏得眼睛都挣不开,鼻子也非常的难受。但是大家的心情很愉快,因为开始过大年了。
爆竹一声除旧岁,全村的男丁排成几排,先向前拜,一拜天神,二拜地公,三拜列祖,依月数拜,闰月加一拜。然后转过身来又重复刚才的拜年仪式。
玩年团岁,过大年去“还福”,全村宛如一大家,因为大家的根就在这里,这里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
玩年之后的次日就是除夕夜,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这一天称为“岁除”,旧岁除去,另换新岁。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