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2022.2.1春节
(山径文学社祝您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大年春节,过的是气氛和人情
文士明
民谣云:“大人盼着插田,小孩盼着过年。”其实小孩盼过年是指过去的岁月而言,现在大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早已不是企盼过年能吃上几顿好饭菜好食品的那种境况了。那么,对于年节,人们为何还是如此挂念着,眷恋着,满怀热情地准备着,大张旗鼓地欢庆着呢?
有人试图做出解释,但是总离不开这么两点:一是因为大年春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二是因为它意味着旧年终结新岁开端,给予人无限的怀念和希冀。这当然不失为重要理由,可决不是最好最恰当的说明。恐怕必须从人们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知其端底,依我看,应该是过年过春节的那番韵味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的童少年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其时正当建国初期,社会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过年的重视,过年时年味总是相当浓郁的。每年一进腊月,仿佛就听到了年的脚步,闻到了年的气息,人们脸上渐渐地多了笑容,见面时便多了些有关年的议论和询问,比方说,谁家在外念书或工作的孩子会不会回家过年呀?谁家的年猪啥时杀呀?谁家熬了烧酒又酿了糯米酒呀?大多数人家开始考虑购置年货的事,筹划着做腊菜、打糍粑、磨豆腐、煮甜酒的事。到了腊月中旬,家家户户便纷纷进行一项名为“还香烛”的祭祀仪式,其用意大概是感谢有关神灵一年来对自家的庇护保佑。于是,便时而响起阵阵爆竹声,街道上空经常飘浮着焚烧纸钱香烛和燃放鞭炮所散发出来的烟雾,仿佛早早降临的年之瑞气、年之 氤氲。举行这一个仪式必须准备一些用大米粉制作的小糕饼,仪式结束后向大家散发,这样,有好些天我们能够饱尝糕饼美味,还可以拿出一些来让伙伴和同学分享,并一起同时分享着祭祀仪式的神秘与冀求,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温馨。
腊月廿三日(也有在廿四日小年这天),是祭灶神送灶神上天庭禀报情况的日子,晚上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过不停。我们往往想象着灶神带着人们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宫降吉祥”的祝愿,腾云驾雾飞上天去的景象,快乐地进入梦乡。廿四日,各家各户热热闹闹过小年。待小年过去以后,大年真的到了门前,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人们忙着置办各种年货,包括自家制作甜酒、豆腐、糍粑。学生放假了,在外地工作或念书的人也纷纷回家了,街道上人数骤然增多,来来往往,迸发着亲热的寒暄声、欢乐的谈笑声和久别重逢的惊呼声。似乎年的瑞气、年的氤氲具有一种魔力,正在温暖着人的心灵,人们相见相会,都把甜甜的笑容送给对方,就连平日不太往来的人相互间也多了些亲切。甚至曾经有过龃龉的人都带着不太自然的笑容,同对方搭讪着,往日的不快已经或正在化成云烟。

腊月三十日(如果逢月小则是二十九日),年节真的降临了,从早晨开始,爆竹声就响起来了,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有的噼噼啪啪,入耳悠扬,有的轰隆巨响,震耳欲聋。这天最注重的是“合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气氛,其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则是“吃年饭”(我家乡习惯称之为“团年”或“吃团年饭”)与“守岁”。“吃年饭”的时间可任意安排在早中晚三餐的其中一个,概由各家自行决定,譬如,有时因回家过年的某位亲人由于特殊情况晚归要到三十日才能回到家,就完全可以将团年饭安排到中餐或晚餐。这餐年饭当然是尽其可能的丰盛,即便在家庭经济条件不甚寛裕的情况下,或者在当年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也是如此,总要想尽千方百计地尽量让其丰富可口一些。吃年饭之前,照例要祭祀天地、祖先及已故的长辈,这一仪式非常肃穆庄重,在大人们虔诚地祭拜祷祝完后,还要叫我们小孩子恭恭敬敬地作揖跪拜。仪式完毕,一家大小就团团围桌而坐,热热闹闹地吃起团年饭来。晚上的守岁则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我家乡俗话说,“年三十夜的火(炉子),元宵节夜的灯。”到了大年夜晚,家家都把炉子烧得红红的,燃得旺旺的,烘烤得屋里温暖如春,一家老少围炉而坐,畅谈家常,彼此祝福,其乐融融,浓烈的人情温馨醉人,使屋子里更加洋溢着温暖,洋溢着喜气。孩子们在一番热闹过后,便安静下来,紧紧地陪着大人坐在火炉旁边,夜深了也不会去睡觉。因为他们在等候着大人发给他们盼望已久的“压岁钱”。古人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如清人吴曼云曾有诗曰:“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此诗非常形象,诗中说“百十钱”,说明“压岁钱就其数量来说,并不是很多,但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和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记得我少儿时,家里所给的“压岁钱”也就是几角钱的样子,但母亲在年前就去银行换回面值为“一分”、“两分”或“伍分”的新钞票,当我接过那一叠厚厚的崭新的钞票时,心中总是感到欣喜若狂。
年三十晚午夜十二时一过,爆竹又开始到处响起来,这是很多人在举行所谓“出天皇”的仪式,因为新年到来了,要选一个吉时出新年的第一次门,去一个预先选定的吉地,并希望遇到的是吉人吉事。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人们吃过早餐以后,便纷纷出外拜年,到处都是拜年的人,到处都是“拜年”声、欢笑声,夹杂着响亮的烟花鞭炮声,人们路上相逢,即便互不认识,也会以“新年好”、“拜年了”互致问候。各家往往将家人分成两拨,一些人外出拜年,一些人留在家中款待上门来拜年的人。常常是家家宾客满堂,热情的主人会奉上清茶,斟上酒或甜酒,摆上各种副食瓜果招待客人。总之,处处充满欢乐愉悦,处处充满热情和谐,身临其境谁都会喜笑颜开,快乐无比。
从初二开始,拜年的去处除了一些附近的人家外,更主要的是去乡下及远地的亲朋戚友家,我的家乡又有俗语云:“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女看娘。”指的就是这一习俗,此时年节的喜庆气氛依然相当浓郁,弥漫在山山水水、田垄村野之间,置身其中,便感到一种别样的温馨与亲切。记得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跟着大人去乡下亲戚家拜年,看着道路上形形色色走亲戚的人络绎不绝,看着沿途村落、屋堂及各个人家的新年气象,心中总是涌动着一种很愉悦很惬意的情愫,而在亲戚家又总是受到热诚的关怀与热情的款待,使这种情愫更加厚重,几乎令人乐不思返。
就在各家各户各人用既按传统习俗又依自己意愿的喜庆方式欢度年节的同时,还常常有一些带集体性的传统的民间欢庆活动,或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由乡人中热心者自发组织。这些活动的项目很多,都是些大家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娱乐形式,搞起来声势浩大,热闹非凡,往往达到狂欢的程度,能把欢度年节的气氛推至最高潮,一般最常见和最常用的项目是演戏(打花鼓),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记得我小时候,我的家乡小镇每逢新年都举办这些活动,常常从正月初一开始,白天就在街道、马路、空地举行以舞龙舞狮为主的娱乐庆祝活动,夜晚就在小镇中心的古殿戏台演戏,接连多日,乐此不疲,让镇人及附近村人大饱眼福,大得欢乐。当时我对白天的娱乐活动特别感兴趣,那是小镇大年春节一道最诱人的风景,往往是浩浩荡荡的一长溜队伍。前后各有一套锣鼓,每套锣鼓加配一支或两支唢呐,中间有舞龙的,舞狮的,有高跷队、秧歌队、腰鼓队等,还有化了妆的舞台戏剧人物,如《刘海砍樵》中的刘海与胡秀英、《天仙配》中的董永与七仙女之类,还有饰蚌壳精、耍车灯的演员,最后面则是一大帮跟着瞧热闹的民众。队伍经过时,家家户户纷纷鸣放鞭炮,于是,喧天的锣鼓声,高昂的唢呐声,震耳的鞭炮声交织成一曲欢快与奇妙的乐章,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队伍之中,使队伍越来越壮大。行进间,彩龙不断地舞动着,翻滚回环,气象万千;“雄狮”则不停地扑腾纵跃,英姿风发;高跷队、秧歌队、腰鼓队也都大秀技巧、各显神通;而那些戏剧人物则都是有节奏地扭动着身体,做出戏中各种场景与动作,端的是风情万种,摄人心魄,这些精彩的表演不时引发出人们的喝彩声、欢呼声与鼓掌声。尤其是那“蚌壳”一张一合,里面那通常由漂亮少女饰演、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蚌壳精”时隠时现,那“耍车灯”的“彩车”款款地向前游移,“车”上美妇(通常由男子饰演)与推“车”的小花脸故意地打情骂俏、洋相百出,更是特别吸引眼球,让人们叹为观止,欲罢不能。而当队伍在某一空地停下,舞龙舞狮及其它表演依次都做出全套展示时,那地方肯定会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人们的欢乐愉悦一定会达到极致。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文体娱乐活动也常让人钟情于它,流连忘返。譬如,连场的文艺戏剧演出,乡间人们的武术操练及表演等,还有一项令人更有兴趣的活动,那就是舞狮队去到住户人家表演。通常都是在夜晚进行,而且预先由主人邀请或相互约定。一个夜晚,有时是连续上数户人家去轮流进行表演,有时则是专在一户人家,持续玩到深夜甚至是一个通宵,坊间称之为“打坐堂”。届时,主人家总是挤满了各处赶来瞧热闹的人,还有许多人只能拥在门外观看。主人家照例是灯光通明,喜气盈庭,鞭炮声一直响个不停,主人还时常以热茶、香烟甚至米酒盛情款待所有的来客。雄狮在屋中尽情表演,可以玩出许多个花样,还时而杂以各种武术表演。观众中那些跃跃欲试的人谁都可以跳入场子去展示自己的功夫,包括钻进“狮子”舞狮。充分自由和随意,充满着和谐欢乐的宜人气氛。在舞狮过程中,还会时而停下来唱歌,此歌是专门用于舞狮场合的所谓“狮子歌”,由不知名的民间人士编成,代代流传而来,内容从古到今,涉及世间与人生的方方面面,非常丰富。当然也有的是歌者即时即兴编就,更加饶有趣味,感动听众。通常,为首的或主要的唱歌者是主人特意邀请来的或自己闻讯专程赶来的民间“歌师”,其他还有不少歌者都是些平时喜爱唱歌的人,瞧热闹的人中任何一个想唱歌者也都可以自由参与,一展歌喉。由于唱歌的人多,又大都是有备而来,所以唱得非常热闹,此伏彼起,各显才能,常常互不相让,谁也不甘示弱,免不了有时出现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甚至出现极个别争执吵闹乃至打起架来的情况。当然这是极其少见的,应该另当别论,而不争的事实是,人们往往都特别喜欢听“唱狮子歌”,尤其是爱看(听)歌者彼此之间对歌而互争高下优劣的场面,这其中似乎有一种令人感到非常舒畅惬意的特殊韵味,从而使活动不断增添着一个又一个小高潮。人们正是为了感受这样一番气氛,而安于拥挤嘈杂,乐于深夜不眠甚至通宵不眠,还乐于夜夜争相观看。
过了正月初五,人们开始走出门户,从事各种该要干的活动,在外读书、工作或居住的人也陆陆续续返回原地。年节的喜庆气氛渐渐淡起来了,但依然随处可见地喜盈盈地洋溢着,笼罩着,街头乡野仍然可以听到“拜年呀”、“新年好”之类的欢笑声与祝福声,还是有不少人往来各处访亲问友,而舞龙舞狮文艺戏剧演出等娱乐活动仍在热闹进行,甚至方兴未艾。一直要到过了元宵节,这个喜庆的年节才算真正过完,那些舞龙舞狮之类被民间称作“灯”的娱乐活动在过了元宵这个“灯节”才算真正结束。人们也才真正收拾起自己的心情,正式开始新的一年的辛勤劳作。
总之,过大年春节当然能使人们得到物质生活的丰富享受,精神生活的诸多愉悦,但更重要的是,人们过的是气氛和人情。人情不必多说,那亲情、友情、民情、国情、家情、乡情,多多的,浓浓的,在这个传统的民族的佳节中特别显而易见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的是加倍的温馨,甜蜜,快乐与幸福。而那种气氛,是古老传统与现实祥瑞的融合,是神秘的感觉与真切的体验的结合。她确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谁也不可以用手抓来,但谁都可以用心去感受。在大年春节的好日子里,她格外特别,格外宜人,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她浸淫着每个人,激荡着每个人,她让人每个细胞里都充满欢乐,她让人每个毛孔中都冒出愉悦。因此,有了她,你欢乐着,喜悦着,幸福着;离开了她,你想念着,惦记着,盼望着,盼望与她重逢。
也因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人们感叹现在过大年春节,其热闹与吸引人越来越不如当年了?简单点说,就是少了点人情,缺了些气氛;为什么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依然那么原汁原味,令人喜爱?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他们保持住了人情,维系住了节日的气氛。于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应当如何做,应当做出怎样的努力,不就是昭然若揭、彰明较著的了吗?(2010年写于长沙理工大学)
视频:牛年过去了,牛有点留恋……
(视频作者:王祥志。地点:湖南城步)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