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年俗
——诗话春节文化习俗之一
文/秦刚余(山东)
前记:春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是中国农历新年,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作为一年中的百节之首,从古至今都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点出了春节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地位。
据网络介绍:春节历史悠久,它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就是人类报答本恩的开始。
无论是春节的起源,还是春节的传承和发展,都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虽然从新年初一开始,但其准备活动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就开始了,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才算结束。
有一个人在回答春节是什么时写到:在小孩的眼中,春节是绚丽的烟花、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是充满祝福的压岁钱;在游子的心中,春节是一张返乡的车票、是归家急切的步伐、是期待相聚的激动;在一个家庭中,春节是门前屋内贴上春联和窗花、是父母做的可口饭菜、是阖家团圆的开怀大笑……
春节作为一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增深人们感情的纽带,到底有什么风俗习惯呢?秦老师《诗话春节文化习俗》会告诉你。

瑞雪飞舞兆丰年,
听俺年俗说周全;
进入腊月有讲究,
传统文化相承传。

腊月廿四或廿三,
南国北疆称小年;
平头百姓拜灶王,
帝王之家祭苍天。
皇家顺便灶王拜,
北疆效仿过小年;
入夜灶台刷干净,
灶王旧像火里燃。
灶王朝天把事言,
云车风马少留恋;
家家都把灶王祭,
烧香燃烛鞭炮点。
为让灶王言好事,
户户都用糖瓜粘;
除夕当天请灶神,
先贴灶王再做饭。

二十四日大扫除,
除旧布新换容颜;
打扫房子掸尘土,
开始准备迎新年。
庭院里外洒扫净,
各种器具清洗完;
被褥窗帘都拆洗,
尘垢蛛网掸拂干。
明渠暗沟也疏浚,
不留污垢成遗憾;
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年。
灶王上天做汇报,
玉帝查访到民间;
腊月廿五做豆腐,
豆腐渣子做干饭。

二十五日接玉皇,
查察人间恶与善;
来年祸福玉皇定,
百姓祭奠博心欢。
祈求玉皇把福降,
起居小心又慎言;
江南一带照田蚕,
民间乱岁无神管。

百无禁忌多嫁娶,
操办大事很悠闲;
杀猪割肉二十六,
赶个大集年货办。
洗澡洗衣二十七,
除去晦气心舒坦;
洗来福禄洗疚疾,
身洁神爽过大年。
腊月廿八和发面,
打糕蒸馍忙到晚;
二十九日不停点,
各种器具都装满。
旧年三十岁除天,
贴上门神贴春联;
手剪窗花窗户粘,
年画挂贴屋里面。
屋门墙壁贴福字,
祈福装点喜庆添;
屋檐底下挂吊钱,
财源滚滚在来年。
清扫庭舍张灯彩,
喜气洋洋春满院;
祭拜祖先报恩德,
摆上菜肴酒斟满。
祭祀仪式很隆重,
慎终追远后人念;
拜神祭祖到田野,
恭迎祖先家过年。
除夕意义最特殊,
漂泊再远也团圆;
爆竹声中辞旧岁,
烟花满天迎新年。
2022年1月29日清晨于书斋

作者简介

秦刚余,山东郓城人, 文学硕士、高级教师、个人成长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中语会会员、三“成”教育五“要”学法创始人、山东省第三届“齐鲁书香之家”获得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师德标兵、课改先进个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新闻稿件、文学作品等5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