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 纸 村 过 春 节 》
一一延安插队日记
作者:夏广忠
诵读:大鹏

"大寒”那天,京城迎来了冬雪,虎年的春节也一天天临近了。
我立身凉台隔窗望着被雪花铺白的大地,不禁联想53年前的1月,正是我和同学去延安洛川插队的的日子。也想起了那年,在落户的纸村过春节。
那个岁月里,纸村很小很穷。村里没有可彰显富裕的骡马车驾,没有祖辈遗下的祠堂戏台。春节头前,没见有谁家杀猪宰羊,或去公社集上割肉啥的。只有村集体磨了几板豆腐,切成约二斤一块,分配给全村的二十几户人家。

穷归穷,但传统春节在乡亲们心中仍位置庄重,新年春节是要好好过的。于是节前的十几天里,村里的一盘石磨一台石碾格外忙络起来。各家各户都拿出存粮的五谷碾米磨面。紧接着用糜子面玉米面在鏊子上摊成外焦里嫩的黄黄。用红谷子红糜子磨的粘面,蒸出一屉一屉梨叶托底的豆包。用酵头发好的麦面、糜子面,蒸出白色和黄色的馍馍。乡亲们说,这提前备好的食品,能从大年初一吃到正月十五呢。

春节时,村里的农户们大都在窑院的门上贴春联。记得我与秋平、传民、建时住的窑院门上的春联,是我应里院一位叫"学儿"的木匠请求,並由他提供纸墨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横联"毛主席万岁"。"学儿"说,毛主席的这两句诗,总搁在咱陕北人心上,既不能忘也忘不得。

回忆53年前在纸村过春节,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三十晚上扭秧歌了。月亮升到半空的时候,乡亲们都陆续集合到村中的大槐树下。姑娘和年轻婆姨们都穿上艳色的外衣,青壮小伙子们大多在腰上系着条长围巾,把垂下的两头攥在手里当做彩带。还有喜欢做怪的老汉塗红脸蛋系上头巾,把自己扮成老婆婆的模样。几个岁娃举着自家用羊油制蜡点亮的灯笼,在人群中穿梭跑动。记得一时间最亮眼的,是有汉子把点燃的扫帚甩动起来,让火星在月光下四溅飞舞,把乡亲们迎春节扭秧歌的热情燃到了爆点。

到时候了,秧歌领队吹响整齐队伍的哨声。接着秧歌队纵列成行,随着"嘟一嘟,嘟嘟嘟“的节拍,扭起秧歌由村南头至村北头,进入各家窑院起舞两圈,在领队发出的"嘟一嘟∫”哨声后停下来。随后,领队接过主户酬劳的香烟,高声喊:"户主赏烟几盒"。秧歌队随后齐应:"谢谢!"于后哨声又起,秧歌队又按序进入下一家的窑院。同样秧歌两圈,同样高喊"户主赏烟几盒,同样回喊:谢谢!秧歌队带动的喜庆就这样从南至北,溢满了全村。

那一年在纸村过春节,还记得我们知青也掺和到秧歌队里,随着哨声踏着进二退一的步伐,与乡亲们一同扭着舞着,共享纸村过春节的欢乐。
时日过的飞快,不觉间我们离开插队的纸村,已经半个多世纪。"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虽然我们当年的知青都已成了花甲老者,但总爱用回忆录下当年插队的生活。
眼下飘雪的北京,为喜迎春节和冬奥会, 城乡内外、街面路旁都已张灯结彩 ,喜庆的氛围越 来越浓。
想来己变成苹果之乡的纸村,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今天的春节,一定会过的更精致精彩吧!
(2022年1月稿)


韩生鹏(大鹏),央企退休干部,爱好广泛,酷爱绘画、写作、朗诵等。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把爱好所学服务于助残和敬老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