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万卷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一一秋池诗词选材之妙探析
秋池先生乃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张掖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2012年,他积极努力,精心筹划,创建了甘州区诗词学会,他本人全票当选甘州区诗词学会首任会长,创办了会刊《甘州诗词》。先生对学会和刊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办会办刊事宜,对学会和刊物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建设性、长远性的意见。刊物质量稳步提高,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宣传甘州金色亮点、提升甘州文化品位、推出甘州诗词名家、培养甘州诗坛新秀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在忙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致力于诗词创作,热情讴歌真善美,大力弘扬主旋律,持续传播正能量,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国诗赋》《中华诗教》《香港诗词》《甘肃诗词》《陕西诗词》《青海诗词》等三百余种诗词报刊发表诗词联千余首(副)。
秋池先生的诗词源于生活,取材广泛,构思巧妙,意蕴深远,造境奇特,用语新颖,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下面仅从选材角度谈谈自己的读后之感。
讴歌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如果不能乘上时代快车,深入火热生活,躲在小楼深宅,一味闭门造车,显然写不出佳作,引不起共鸣。时代在飞跃,社会在快进,信息在爆炸,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许多大场面可谓轰轰烈烈,许多大事件可谓惊天动地,许多大手笔可谓空前绝后,比如神舟上天、天宫问月、蛟龙探海、航母入列、天眼望远、高铁提速、脱贫攻坚、抗震救灾、改革开放、百年党庆、盛会召开……这无一不是诗人关注歌吟的好题材。如《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有感》《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有感》《有感于张掖湿地成为国字号工程》等等。这样的题材,往往难于把握,难于切入,难于出彩,写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成了口号,被贴上“老干体”的标签,让人嗤之以鼻,成为过眼烟云,有的甚至会留下笑柄。但先生艺高胆大,敢于涉险,精于构思,巧妙切入,写得充满情趣,充满哲理,充满自豪,生动感人。
讴歌家乡。诗人生在山丹,长在山丹,工作在山丹和甘州,甘州无疑为诗人的第二故乡,故诗人用了大量篇幅、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热情来抒写歌咏山丹和甘州。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照相,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诗人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深厚的感情和深长的眷恋。山丹和甘州都是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繁荣,人民勤劳,民风敦厚,风光独特……在这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长城,有草原,有湿地,有沙漠,有丹霞,有雪山,有冰川,有原始森林,有皇家寺院,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有全国第二大内陆河,有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等等。这些都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秋池先生正是这样以饱满的激情、深沉的热爱、独特的视角放声高歌,写出了许许多多讴歌家乡的佳作妙篇。如“人生最忆是乡关,何似飘零万里船。洗净铅华寻旧迹,天涯海角念回还。”(《甲午夏日游焉之山有感》)语近旨远,充满深情。据不完全统计,诗人仅写焉之山的作品就达近百首之多,如《焉支神韵》《焉支雨》《焉支日出》《焉支春牧》《焉支秋雨》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时令展示了焉之山的迷人、奇特和神韵以及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热爱之情。“野牧焉支踏雾行,山泉十里伴蛙鸣。春深日暮回归晚,静坐松林听雨声。”(《己丑夏忆儿时放牧情景而作》)写儿时生活的美好和难忘,充满着诗情和画意。“四月春风醉李桥,三重杨柳笑弯腰。山鸡戏皱平湖水,红杏枝头分外娇。”(《春到李桥水库》)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之妩媚和美好。“谈笑风生观胜境,斯山自此结文缘。”(《游东山寺》)写与文友畅游东山寺的观感,新颖独特,不落俗套。“貌似真龙存霸气,一身傲骨不低头。” (《大佛寺古树》)写出了古树的精气神,催人向上,令人奋进。诗人不论写何事、何人、何物、何景,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了解的、动情的。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巧妙的剪裁,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美妙动人的诗篇?
讴歌亲情。亲情是人类最可贵的感情。讴歌亲情是任何文学作品都绕不开的话题,诗歌尤其如此。秋池先生是一位特别重感情、重亲情的诗人。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兄弟之间的至贵真情。如写兄弟情深的,“萧瑟西风寂寞秋,伤心何必泪空流。”(《祭堂兄王修德逝世》)写叔侄情深的,“道是天公最不公,欺良压善理难通。”(《哭王玉、王鹏贤侄早逝》)“终生操持家间事,尔去谁来撑大梁?”(《叔父逝世一周年祭》)“西风恶,青春梦断清明节。清明节,年年柳色,而今凋谢。”(《忆秦娥•怀侄子》)写夫妻情深的,“生辰逢月圆,九月菊花天。明月当空照,今宵胜往年。”(《妻生日有感》)写父女情深的,诗人选取了“高考”这一极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来写,抓住细节,深入开掘,写得十分感人。“怒发冲冠我欲狂,皆因恨铁不成钢。聊天上网满街转,空腹如何上考场?”(《新春怒》)新春之际,本该喜庆,但女儿却贪玩厌学,故怒而斥之。诗人以《新春怒》抒怀,一个“怒”字,力担千钧,道尽了天下父母恨铁不成钢、盼女成凤的共同强烈心愿和诗人的复杂心情,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空腹”一词,语带双关,适度夸张,加以反问,加强语气,深化了表达效果,言虽怒,实为爱,怒之愈深,爱之愈切。诗人在另一首题为《女儿高考》的诗中写道:“暮想朝思金榜出,通知再早也嫌迟。”同样写得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句的一“早”一“迟”,构成了强烈对比,道出了盼知女儿高考成绩的急切心情。
讴歌友谊。题答赠酬,歌颂友谊,同样是中华诗词题中应有之义,在群星灿烂的诗词长河中,赠酬诗始终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诗人在几十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创作中与同学、师长、同事、文友结下了深厚友谊。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写下了一百多首独具个性的赠酬诗,或感谢,或鼓励,或祝福,或庆贺,或憧憬,或怀念,皆出自真情,多发自肺腑。众所周知,这类诗往往易写难工,不少都是应景之作,应酬之作,应付之作,多阿谀之词,乏真情实感,多官腔官调,少诗言诗语。当代诗人熊东邀对赠酬诗有一段中肯的论述:“写人拟物,首在形象,形象出不来,再多的赞美也没用。形象要通过细节去表现,观察越细,刻画越真,形象才会活起来。写应酬应景诗,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应酬不是应付,第一要具备所写对象的个性。苟无个性,便是通用标签,随处可贴;通用礼品,逢人可送。”秋池先生在写这类诗词时力求不贴“通用标签”、不送“通用礼品”,力求抓住所赠人物的主要事迹、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深入思考,高度提炼,写真事,动真心,抒真情,因此妙语连出,引人品读,往往能激起受赠者和阅读者的共鸣。如邀请中华诗词学会和甘肃省诗词学会大家赴张掖采风后,诗人写道:“轻车一路到河西,满腹经纶满腹诗。最喜丹霞观景处,豪情不比白云低。”(《致中华诗词学会和省诗词学会领导》)诗意地表达了对当今诗坛大家的感谢和崇敬,其中也不乏自豪之情,能零距离同这些大家共同唱和交流,共同切磋抒怀,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幸事盛事,融情于景,既高度概括,又凸现细节,读来感人。如“但愿今生同步韵,推诗敲句度时光。”(《赠陈天佑》)诗人与天佑先生既是同乡,又是文友,“同步韵”,共“敲句”,既是实写,又是美好愿景。再如“功名谁说最辉煌,自古因文论短长。将相身前身后事,几人传颂几人藏。”(《题赠袁学儒先生》)袁学儒先生乃山丹当代大儒,诗人一连写了五首绝句相赠,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既写今人,又写历史;既是写袁先生,又何尝不是写诗人自己;既激励别人,又鞭策自己。如写篆刻家韩建成“为石辛劳为石痴,愿将平淡化神奇。操刀镌得文成后,便是心生妙趣时。”(《赠韩建成友》)写散文家孟澄海“交朋结友浪淘沙,信在真诚贵在佳。一个知音莫嫌少,恰如钟氏遇伯牙。”(《赠友孟澄海》)写摄影家脱兴福“如画风光无字诗,春花秋月更神奇。清山秀水迷人景,都入先生照相机。”(《贺脱兴福先生摄影作品出版》)这些作品均紧扣人物专长和特点来写,写出了个性,写出了特色,写出了诗意,写出了情趣,写出了品位。
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名山秀川,古迹胜景,诗人所到之处,往往抑制不住胸中诗兴的涌动,尽驰诗思,尽展诗才,尽抒诗情,在留下足迹的同时,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名篇佳作,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诗作中,诗人或写景,或咏史,或抒情,或质疑,或释理,或明志。诗情放得开,收得拢,诗思走得远,收得妙。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虽身临其境,却思飞天外。如写乌鞘岭雪景“春末人间寒未消,冰天雪地过乌鞘。缤纷但见山花艳,最喜丛中一树桃。”(《“五•一”车过乌鞘岭遇雪》)写雪景的诗词很多,但诗人这首却使人过目难忘,起承转结,句句见匠心,字字现功力。途中遇雪,本不是什么喜事乐事,但诗人却以特有之诗心观之,思之,面对之。“一树桃”写出了灵动,写出了惊喜。如写秦安桃园“秦安遍地尽桃园,枝上新桃赛蜜甜。每念当年三结义,心生敬意慕先贤。”(《路过桃园》)将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典故自然融入诗中,放得开,收得巧,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不仅是一个典故的化用,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生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种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如写卢沟桥,“入夜卢沟桥上行,一钩新月半天星。当年战火无踪迹,耳畔犹闻枪炮声。”(《卢沟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催人奋进。如写马嵬坡“谁能不叹马嵬坡,海誓山盟遗恨多。自打杨妃赐死后,宫中佳丽厌绫罗。”(《马嵬坡》)这是《马嵬坡》三首绝句中的第二首,运用“恨屋及乌”的写法,产生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如写黄河风情线“信步黄河北,疏林鸟宿枝。涛声闻远近,树影落参差。夜静星光灿,河清月色奇。风轻人渐少,兴至忘归期。”(《夜游黄河风情线》)疏林树影,星光月色,宿鸟涛声,宁静清幽,构织了一幅美妙的画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深得王维山水诗之精髓。如写崆峒山“欲登绝顶已身疲,独坐山腰叹景奇。云海沉浮峰隐现,松涛远近路高低。泉飞空谷闻声响,雨落幽林观鸟稀。练得功成轻似燕,再寻旧迹上天梯。”(《雨中登崆峒山》)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悟多感官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崆峒山的独特魅力,又写出了诗人登临时的独特感受。特别是中两联,对仗工稳,内涵丰富,将崆峒山如梦如幻的胜景诗意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真让人读之如临其境,浑然忘我。
诗翁李中峰先生有赋赞曰:“君诗题材广泛,如祥云叠锦;内容丰富,如山花烂漫。”诗人视野之宽阔,取材之广泛,笔触之灵活,开掘之深入,感悟之独特,感情之丰沛,剪裁之巧妙,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和诗友的普遍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