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捏鼻儿守岁
文/加贝
诵/平蘭
大年三十儿,又叫除夕。南阳的风俗:首先是盘好饺子馅,擀好饺子皮,准备“捏鼻儿”。捏鼻儿是南阳方言,就是包饺子。饺子属于南阳传统面食,由来已久,由东汉太守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取名“娇耳”。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天气严寒,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后,心里非常难受,他把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然后下锅煮熟,取名“祛寒娇耳汤”。并在南阳东关白河边上搭了个棚子,施舍给那些乞药治病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之后,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南阳人为了纪念他,从此诞生了冬天吃饺子的习俗。随后也传遍了全国,成为我们中国的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团圆的象征。大年三十儿,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回到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包饺子,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新年。

且说大年三十这一天,一大早大院里更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贴上了红对联,给花草根部围上红纸,墙上贴上春光满院,挂上红灯笼,整个院子都喜气洋洋的,到处都是红彤彤的,非常的喜庆。
大人们也会带孩子去洗洗澡,干干净净迎新年。也有勤快的人一大早就开剁肉,剁萝卜盘馅儿了。大街上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大家都回家过年去了…… 大院里的孩子们,这天也不乱跑,各自乖乖的在家里,看父母忙碌,和面,盘饺子馅儿。因为饺子就是财气。因为正月初一早晨要吃饺子迎新年,正月初五送穷迎财神,这天也是要吃饺子的。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盘很多的饺子馅儿,一直吃到正月初五。

年三十下午开始包饺子了,每年这个时候,父母还会把硬币包进去一个,说是谁先吃着了,谁就是那个幸运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有时也会包一块儿糖在里面……这件事儿对孩子们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大家都特别期待吃到那个饺子,成为那个最幸运的孩子。更加热衷参与包饺子,常常弄个满脸是面粉,努力的去学习包饺子,一片忙碌和祥和……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时,年夜饭也就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团团圆圆,父母总是要说些新年新岁祝福的话,孩子们规规矩矩的听父母讲话,坚决不会贸贸然动筷子。等父亲宣布开始吃饭,就开开心心大快朵颐了…

年三十晚上的饺子, 孩子们都会吃很多,因为父母都会告诉孩子们,今天的饺子就是象征着金元宝,吃的越多,来年就会有更多财气,最开心的还是那个吃的包着硬币饺子的幸运孩子,倍受大家的羡慕和大人们的祝福……
吃完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从大到小依次发压岁钱,孩子欢天喜地的接过,那兴奋劲儿。至今难以忘却,家家户户欢乐的笑声此起彼伏,时不时的响彻大院……

除夕晚上的孩子们是不允许乱串门儿的,年三十是一家人的团圆。父亲也会带着我们这些孩子,在小院儿里放二踢脚,和小火箭,大孩子放完小孩的放,一个挨一个,母亲总会说父亲,让孩子们放炮很危险。但父亲仍然坚持教孩子们放炮。他让我们轻轻拿着炮,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我们勇敢的点火。看着二踢脚和小火箭一个一个成功的放上天空炸响,我们欢呼雀跃,父亲也是非常高兴。父亲说,女孩子也要像男孩子一样勇敢锻炼,他的孩子都要当男孩养。我想这与父亲当过兵,有关吧?从小就培养孩子坚毅、细心、勇敢的品格。

大年三十吃完饭守岁时,长辈们也会讲一讲年的故事,孩子们也会因为鞭炮可以把年兽驱赶走,为祖先的智慧、勇敢,而快乐,故事年年讲,年年总有新意……等到新年的钟声响起,男孩子勇敢的点起新年的第一挂鞭炮,小孩子们把心心念念的新衣服和压岁钱放在枕头下,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和孩子们才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幸福的各自睡去,待醒来便已是新年。
审核/杨玉才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