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几天,城市里的轿车少了一大半,而乡村里的轿车却渐渐多了起来!
近乎空城的都市里冷清了不少,而原先寂静的乡村中却热闹了起来!
这是华夏大地近些年的“奇怪”现象。

开车回家过年,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车上装些城市中卖的特产礼品,带上在外一起闯荡的家人或同乡,一路欣赏着沿途的风景,风驰电挚,归心似箭!
用导航定位家乡,将音乐灌入耳朵,长长的高速路那头,就是生养我的地方。
路上车流匆匆,车子里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千里迢迢,冒着雨雪,也要回家看望爹娘。
近了,那山、那水、那房,那熟悉的模样,“滴~、滴~,”按两声清脆的车喇叭告诉家人:我回来了!
老村总是换新颜,不知是谁家的房屋建得又那么高大漂亮;让人惊讶的是,村中不单单有我一辆从外地开回的车,而是街坊邻居许多家院子门口,都停放了崭新且品牌多样的车辆!
宝马、奥迪、速腾、宝来、哈佛等,有一汽的、二汽的,有北汽的、上汽的,有国产的车,也有进口的车,春节的村子中,俨然成为了小轿车展示场。
洛宁,这个拥有“洛出书处、”“仓颉造字”故事,文化厚重、历史悠久的豫西山区县,如今和以前确实不一样。

这个老县总在换新颜,一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县城的楼房建得越来越高,街上的轿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村村都在变,富裕起来的村里人,不再隐藏财富,家庭轿车成了他们近些年的宠爱。
村中过年的所见所闻,是近几年春节里,我曾经开车回家的真实感受。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春节不能返回故乡,但隔着千山万水,从手机的老乡微信群里看到村里人发的回家信息、车辆照片,我似乎已亲身感受到村子里的那份浓浓亲情和喜悦气氛!
洛水河畔的美丽山村——马店镇田村,有着数百年历史,在建党100年前,人们还在住着窑洞,过着兵荒马乱的疾苦日子;解放前,村里有牛车、马车,但几乎没有来过一辆汽车;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们逐渐过上踏实安定的日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了起来,村中住宅不仅从原先的土坯房,发展到建起漂亮高大的砖瓦房;拥有的车辆也逐渐成为了村人的追求和风尚。

历史是循序渐进的;最早,贫穷的村子里,搬运东西靠的是肩扛手提和一双坚实的硬脚板,家家户户拥有的是人力架子车;后来有了自行车;机动车的出现,最早的是“铁牛”小型拖拉机;后来,村中出现了解放牌、东风牌大货车;再后来,村中有了三轮柴油车、四轮小面包车;2000年以后,小轿车逐渐在改写着村中人们交通工具的历史;近些年来,村中小轿车不仅多了,而且品牌也繁杂起来。
汽车的最早出现和演变,承载了人类社会对出行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创造能力;小轿车的出现和拥有驾驭它,则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外地工作和打拼的许多人,春节开车回家过年,既方便了自己出行,也方便了和家里人一起团聚、旅游、购物、走亲访友的机会,消费和支出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
在没有家庭小轿车的年代里,过春节去往十里八村走亲访友,仅能靠长距离步行或者骑着自行车,在冬季的风雪里前行,深一脚浅一脚的,一路上甚至摔上几跤,路途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多半天时间之长。

开着汽车带着家人,一起走亲访友,不仅能遮风防雨雪,还大大地缩短了路途时间,相隔数十里的距离,一天能看望好几家亲朋好友,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丈母娘见了开着车的未来女婿,心里乐开了花,老丈人见了开着车的“准女婿,”直夸有出息!
过年,在中国人眼里,是那么厚重,尤其在农村,风俗更是浓重;贴春联、年夜饭、饺子,穿新衣、戴新帽、压岁钱,放鞭炮,祭祖,舞狮子、龙灯,唱大戏,吆五喝六的吃饭;五天的年过得很快,远行的人又要启程了------
要开车离家的前夕,父母给子女的车座和后备箱里装满了家乡的口味:整鸡、肉、肠、馒头、煮鸡蛋、水果、甚至大蒜,装满了父母和村里亲人的真情实感,盼望在外流浪的家人明年还能如期归还。
开车回村过大年,过的亲情、过的团圆,给家人出行带来很大方便,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促进和发展!
当然,重要的,是人们生活富裕起来的表现!

作者简介:赵明军,笔名,日月车,籍贯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人,洛宁三中毕业,1990年入伍,原在第二炮兵司令部服役多年,后转业入京,现在首都某集团公司工作,本科学历,业余爱好写作、旅游,受家乡河洛文化影响,创作有长篇小说《洛水师魂》、电影剧本《奥运情》、散文《父亲的“老永久”》、多篇诗歌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