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
到了大年三十,吃罢午饭,村上干部便会同小学师生代表,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来到军烈属和五保户家门口,张落着送年画、贴春联、打扫卫生。
与此同时,每个家里几乎人人动手,再把屋里和环境卫生彻底打扫一遍。接着,家人们一块把庆贺新年的春联、门神、门旗和土地爷等粘贴好。男人们这才动身去公坟地,焚香叩拜,念念有词,把先人请回来一起过年。妇女便开始在家里忙着包饺子、炒菜、烧汤,准备年夜饭。
依照规矩,开饭前,先给各路神仙和祖先摆上供品、点上香蜡,再献祭上饭菜,叩拜之后,全家人才能开吃。
当时,农村没有电视机,所以谈不上看春晚。吃过年夜饭,大人们围坐在热炕上拉家常、话未来、讲故事。少年儿童们便结伙成群,分别在门外放鞭炮、荡秋千、滚铁环、斗鸡、捉迷藏;嬉笑疯跑乱喊叫。他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图2)。
过大年
爆竹一声旧岁除。大年初一清晨,起早的人们噼哩啪啦的爆竹声,把大家唤醒。所有的小孩都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向长辈们鞠躬拜年。便立马就能得到几元崭新的压岁钱,这才高高兴兴、蹦蹦跳跳的去放鞭炮了(图3)。
过年的早饭,在我们武功周围,方圆近百里,基本上都流传着吃这种“一口香”的旗花面,也叫汤汤面。那您可要知道, 这 面以手工挂面为最好,臊子以黄花菜、海带丝、红萝卜细丝、葱花、木耳、韭菜、鸡蛋饼或大肉制作而成;汤力求煎、稀、汪、酸为宜,色、香、形、味俱佳。人还未吃光闻一下,就直咽口水。所以,无大人还是小孩,一般吃上十碗八碗才肯住嘴。
一吃完汤汤面,我们兄弟姐妹便兴冲冲赶紧去家门中的大伯、二伯和老师家去拜年。进了家门,都按父母的吩咐,面向长辈跪下瞌头行礼。亲情使然,立马会被喜笑颜开的大人拉着坐上热炕,让吃糖果、花生、红枣、瓜子之类。临走时,总是被热情的长者把好吃的塞满衣裤口袋里。
看热闹

大约到了上午十点左右,村上的锣鼓家伙敲开了,欢快响亮、激荡人心。大年初一有了这热闹的场面,立即吸引着全村男女老少前来观看,大家古道热肠地拉着知心的话儿,并顺致新年问候。
没想到,让我深感骄傲的是,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竟然是挥舞鼓锤、洒脱敲击的一把好手。那落落大方、非常投入的举止神态,俨然像乐队指挥似的威风八面,令人刮目相看。
过了几年,等我上了小学。为了活跃过年吉庆的气氛,学校连续几年在大年初一上午,都在村里表演几个助兴的文艺节目。在校长李俊祥老师的鼓动指导下,我竟然作为小主持人上了场。几位长者看着我毫无惧怕、有模有样的表现,连声赞叹:“难怪这小娃娃这么勇敢能行,正是遗传了他爷爷当年在村上自乐班里演出的脉气哦。”我听后心里乐滋滋的。
爱民情
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有个大年初一,我们村里忽然来了六七位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叔叔。原来,他们是走村串乡,义务送文艺节目到群众中来的。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就以我们村的祠堂前厅为中心,把大碾盘子当舞台,就在上面铺了几张报纸一坐,便开始演出。 他们用手风琴、二胡、笛子、手鼓等乐器,为我们演出了几段美妙动听的乐曲。其中,一位非常帅气的军人,为大伙声情并茂地演唱了陕北民歌《关中道情》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他那高亢明亮的声音,悠扬悦耳。得到了村民们由衷的阵阵掌声,也让民众们开了眼界。
演岀前后不到一个小时,他们拿着各自带的军用水壶,匆匆喝了几口,便收起乐器,急忙骑着自行车,朝南边的薛固街村子轮流演出去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在我们公社小村和仁成村那里驻扎的3668部队(空军36师)的。这种真情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不辞辛劳,体现了军爱民的鱼水之情,真是好样的呀!
走亲戚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六,一般都是晚辈给高辈的亲友拜年走亲戚。比如外甥们提着礼物到舅家,新郎官要陪着新媳妇回娘家等。
一连几天,整个乡村的路上,都是来回穿梭、穿红着绿、熙熙攘攘走亲戚的人群。在一马平川的莽莽原野,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曾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四,是我父亲要到周至县富仁公社那边,赴约专程探望与自已从小相依为命的恩兄(姨哥)之日。
可每到这一天,我总是抢着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宽厚的姐姐只好谦让不去。弟弟妹妹只能去一人,这样车子才能骑得动。
况且,来回过渭河,都得要乘坐木船的。所以,我总觉得刺激好玩。
再就是,到了渭河南岸建兴村伯伯家,我们进门只要向伯伯、妈妈磕了头,很快就会拿到红包和糖果。尔后,表哥袁争荣就带着我们到他们队里的苹果园(当时这里是陕西唯一的苹果基地)和自家的竹林游玩。而且,几乎每一次,他都要为我们砍上两个翠绿的竹杆带回。
每当吃过丰盛的午饭,我们返回前,自行车头两边挂的布袋子里,装满着苹果、红薯和花生。
送灯笼
到了正月初八、九,就轮到了长辈们开始向晚辈回礼走亲戚的阶段。这里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长辈出了门,必须是手中得提上两三个红灯笼。
在那个时段,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些,但精神生活相对还是比较单纯和丰富的,慢节奏的生活,人们在正月里显得很是悠闲、从容、自在。
记得每年正月十三,是我们村北边的尼安村过灯会的日子。也就是说,只要赶上正月十四这一天,长辈给晚辈走亲戚,把灯笼送到即可。
我们兄弟姐们大都在这一天,要赶到尼安村逛灯会。这不仅是有五彩缤纷的各种式样、赏心悦目好看的灯笼,还有宽厚热情的舅爷家,总是为我们提供了美味可口的饭菜和为我们挑选好的几款红灯笼(图3)。还有忠厚温存的锁生叔,不仅为我们每人买上孙悟空、兔子、老鼠等形状的糖人,还为专门为我用木头制作成一个精巧的小手枪,让我更加开心和感动了。
闹元宵

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传统节日,也是正月里过大年中最热闹、最丰富多彩的好日子。各家各户的人们总是赶紧吃过元宵早饭,便三五成群到各处去看社火、高跷、竹马(跑旱船)的表演和民间锣鼓大赛,以及晚上的灯会、猜灯迷、放烟花展示、秦腔剧目展演等。
我们觉得去武功和兴平县城较远,就到附近的兴平县桑镇的祝原村和汤仿、丰仪公社一带去观看。
当我们看到几个村子形态各异、丰富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绝技表演和威风八面的锣鼓争霸角逐,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尤其是舞狮和龙灯的表演,真是生龙活虎、雄狮怒喉,气势磅礴,给人以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力与美的享受。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祈福喜悦的情怀。
有缘人
最后,我觉得不得不说一下,在早年的春节前后,对我人生有一定影响的两位长辈。
无独有偶,恰巧俩人都是从我们村同年入伍到功勋卓著的55师165团的。
一个是与我家有亲戚关系的李永堂叔叔;一个是我家门中叫李文哲的叔父。他俩都是因成绩突岀,在部队直接提升为军官的。
有意思的是,正因为他俩与我们家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先是我文哲爸(当地习俗称谓),在1967年腊月要探家结婚,得知此讯,我硬是跟随大人,也来到附近的锣鼓村火车站迎接他。当火车刚停稳,只见归心似箭的文哲爸立马下车。他看到瘦小的我也来接站,非常高兴。便立即从大提包里给我拿出了两本小人书和一个铅笔盒。这简直让我喜出望外。
当时,我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一看到是电影版的《英雄儿女》和《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感到十分满意和幸运。
再就是,有一年的正月里,我永堂叔回老家探亲,为人低调的他没有打招呼,想给家人一个惊喜。所以,大伙都不知道他回家探亲。
当他拿着临泽小红枣和兰州鲜百合,来到家看望我母亲时,这才知道,他上午刚回来的。
永堂叔的确是个细心之人,他入伍一年后,得知我母亲身体虚弱,他就设法从张掖市买上二斤红糖,特地邮寄到我家。要知道,那个时候,红糖也算是紧缺物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上的。
说实话,当年我看到俩位穿着军装、英姿勃发的可爱之人,那种对军人非常崇拜、羡慕的种子,已在我幼小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爱红星
一晃就是几年,大约是1975年春节期间,当时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全国放映后,尤其是在我们青少年心中影响很大。
我当时刚上高中,在学校的写画班。我就倾心尽力画了一幅潘冬子穿着军装、身背步枪的画像,偏巧被来我家里探望的永堂叔看到了,他给了我真诚的夸赞鼓励。当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绿军帽上那枚闪亮的红五星时(图4),永堂叔笑盈盈地说:
“看来你是很喜欢这红五星哦?!”
我立马连连点头称是。
不曾想到,心与心有缘,他爽快地说:“那我就破例送你一枚红星收藏吧!”让我好生感动。
原来,他说是自己探家时考虑到要换洗,就多带了顶军帽回来,正好上面戴有红五星,才敢悄悄送我一枚的。
就这样,我跟随他到家里,终于拿上了这一枚珍贵的心爱之物,并仔细用手绢包好,锁在书桌的抽屉里。隔上十天半月,我就悄悄拿出来欣赏一下。
从此,我便时常做着参军的美梦。也许是情真意切的缘故,我总是爱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这段唱词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闪闪放光彩”以及《红星照我去战斗》这两段歌曲。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张口就来。总体感觉唱得最拿手,并以此为动力,奋勇前行。
很有意思的是,1978年春天,我好梦成真,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也终于戴上了红领章、红五星。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我不忘初心、履行使命,没有辜负党组织和亲人的期望和嘱托,努力拼搏、经受磨练、锐意进取。我是从65式、85式、88式和07式军装穿起,前后在军营里学习、训练、参战、工作、生活了整整33个年头,建功立业、有所收获。因而,我深感青春无悔、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