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就像一潭温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情感凝聚的出发点。享受人生过程中每一个感动的片段,也是非常欣慰和幸福的。
2021年底西安发生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把人们居家隔离了整整一个月,对喜欢在外走动奔忙摄影的我来说,筒直憋闷咋咧。还好,宅家的日子里,能静下来读些书,并时常梦到家乡儿时轻松愉快、令人陶醉的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今天已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可因疫情刚解封两天的古城西安,似乎还没有多少过年的浓厚气味儿,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家乡过年闹春的往事来,也以此得到些心灵的慰藉。
腊八会
打小就记得,每年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着手筹办过年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在距我们村只有两三里路的桑镇街道,那每年热闹盛大的腊八古会,可是周围方圆几十里(包括兴平、武功、周至、乾县、礼泉等地)的人们,都乐意前来逛会购物的理想之处。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这与有名的老武功县城的河滩大古会也不差上下。
一些善经营的商家,往往都是提前两三天就赶到这里搭建棚台、布置备货。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地货物,应有尽有,异彩纷呈。加上街道两旁原有的各种老店铺,这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林林总总的购物天堂。那宏大、生动的火热场面,堪比现代版的清明河上图。
腊八会这一天,我的父亲和姐姐趁早起来,在独轮车上,装满自己手工制作的案板、风箱、炕桌、木盘、擀面杖等物品。俩人务必提前赶到卖木器家具的巷道,才能抢先占到好一点的地方。
由于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古会的男女老少人数太多,我们这些七八岁爱贪玩的小孩,基本上都是由家长牵着手,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行走。
若是跟随母亲走,一般都是采购些新碗筷、豆类、江(糯)米、调料等生活用品。
再就是,当时,虽然经济不宽裕,父母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可为了我们这些小人物,他们大都是要买上新衣服、鞋帽、手套、鞭炮、气球之类。最为开心的是,还可以在小吃摊上,品尝到麻花、锅盔、油茶和豆腐脑等美味。
下午等父亲和姐姐卖了家什回来,除了买有白菜,粉条,大葱,猪肉外,还顺带买上糖果、核桃、柿饼和几节甘蔗,那我们心里也是够甜蜜好些天的。
祭灶王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图1)。因为按照关中当地的习俗,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用新近磨好的面粉,烙饦饦馍(圆饼)呢。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家伙,因为一年到头,时常吃着粗粮馍馍,这一天,就专等着母亲把散发着麦香的烙饼先给灶王爷敬献后,才会让我们美美吃上几块。对我们小朋友来说,这就算过了个圆满的小年。
过去,据父亲讲,相传,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到天上去给人们背粮食,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所有人不愁吃喝;还有一种传说,就是这一天,灶王爷会骑马上天,去向玉皇大帝禀报善恶。所以,这一天实际上就是各家各户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因而,祭灶时,心中务必要虔诚,要一面焚香磕头,一面口中祷告,请求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讲好话。通过祭灶王的仪式,以此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杀肥猪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五,是各村庄生产队集体杀猪的日子。那时候,各生产队都是要从春季开始养四五头小猪,一直喂养到年底。那可是专门有一名养猪的人,用纯天然的青草和玉米喂大的呢。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几头毛色乌黑闪亮、膘肥体壮的大肥猪,就到了任人宰割的时候啦。
只见那位麻利的屠夫,先是用长杆铁钩将嗷嗷惨叫的大肥猪,从猪圈里使劲一一拖到地板上,立马被几个壮汉紧紧压住,而后,一刀致命,有人立即用盆子在刀口处接着喷涌而出的鲜红猪血。
接着,就准富烫猪拔毛。只见有经验的屠夫要在烧开的大锅里,将手快速三次插入水中,比如水过烫,会把猪皮烫伤,就要少量加点冷水。经过反复试几次,把水温掌握合适了,就让几个小伙子帮忙,才将猪投入开水大锅中。不一会儿,屠夫试抓猪毛正好能利索拔下,就赶紧将猪从大锅里捞出来,放在门板上开始刮剃猪毛。
等到冲洗干净后,便将白生生的大猪两只后蹄用钩子用力挂在木架上。这下,熟练的屠夫就开膛破肚,将内脏全掏出来,再割掉猪头和四个蹄子。
进而,按照分工,有拔除猪头与蹄子上残毛的,有动手翻肠洗肚的。随后,将这些冲洗干净的几个猪头和蹄子破开,连同所有的杂碎,配上各种大料,一起放在一个大锅里炖煮。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熟烂的肉香味扑鼻而来,简直让我们这一群在此看热闹并排队等候分熟肉的“小馋猫”们望眼欲穿,都很不得抢先上去吃一大口才过瘾。
可常常是等掌勺人给每一户把熟肉分到各自的老碗或小盆里,有些馋涎欲滴的小孩,便急不可耐地边走边吃上了,甚至有的等家长把分到的大肉拿回家,先分的熟肉竟让家里几个小家伙吃的只剩下骨头和汤了哈。
蒸年馍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各家基本上把室内外的卫生(当地称扫灰),都彻底打扫干净了。这便专门开始蒸馍啦!
往往一些和面、揉面的体力活,都由当父亲的来干;摘菜、洗菜、切菜和为锅灶准备柴火的事儿,大都由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帮着分担;切肉、切粉条和豆腐,以及拌包子馅的细活,一般都是由母亲来承担。
每家每户一般都要蒸好几锅馍,花样繁多。有走亲戚的花礼馍,还有自家人吃的小白面膜、花卷以及各种包子。
那个时候的农村,家里都没有电冰箱和橱柜,要想把这些馍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人们就会把这些馍分类装到几个竹编的大提笼里,而后,用绳子系上,吊在屋子半空中,这样一来,可以透气通风,以便保存。二来也不会让猫和老鼠随便去啃吃。
实话实说,在那个年代里,民风十分淳朴,大家伙都非常厚道、善良、友好。所以,左邻右舍的关系也很相处的和睦融洽。于是,乡亲们会把各自新蒸出各种年馍,用小盆或大碗端上几个,相互分享品尝、交流经验。